正文

“一歲半現(xiàn)象”及處理心得

愛出一個好寶貝 作者:桐桐媽


一歲半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往往喜歡通過發(fā)脾氣來維護自己的主張,需要我們耐心地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及時滿足其合理的需要。難以滿足其需要時,應允許孩子用哭泣來表達失望,或者試著轉移一下注意力試試,如果實在耐心不起來,冷處理一下也可以。

最近發(fā)現(xiàn)桐桐在日益頻繁地使用一個詞——“不要”,“不要”當然不是用嘴巴講出來的(因為她只會分開講“不”和“要”,還不會把這兩個音節(jié)連在一起講),而是用語言加肢體動作表示出來的:小嘴巴里說著“要”,卻憤憤然搖頭擺尾、張牙舞爪,再配上一副我行我素的表情,經(jīng)常嚇得爺爺奶奶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如果不依著小家伙的話,小家伙就會就地撒潑;如果依著她的話,則意味著要冒原則性的危險:允許小家伙一個人過馬路,允許小家伙做危險的動作,吃不該吃的東西……

除了用“不要”表示自己的意愿外,桐桐還表現(xiàn)出一些其他的變化:

◆ 獨立意識有所增強,平時吃東西喜歡自己拿著吃,很多事情上都拒絕成人的幫助。

◆ 不喜歡親近人,以前動不動就要大人抱,大約從15個多月起,越來越頻繁地特立獨行了,甚至過馬路都不要爺爺奶奶碰她。

◆ 發(fā)脾氣的頻率高了,稍不順心就摔東西表達自己的憤怒,撒潑也是常有的事。

桐桐的這些行為變化,倒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我事先接觸過一些有關自我意識發(fā)展的資料,知道一歲半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jīng)開始萌芽。他們喜歡用否定性的表示確認自己的存在,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喜歡挑戰(zhàn)身邊的大人。由于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難以接受其他人的“異己”想法或行為,“自我中心”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其典型表現(xiàn)就是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維護自己的主張……

那么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一歲半現(xiàn)象”呢?根據(jù)所看到的資料及自己的實踐體會,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認識。

首先,面對孩子的挑戰(zhàn),我們不應該感到沮喪,雖然孩子的某些行為有點兒難纏,但畢竟意味著孩子有了進一步成長,可喜可賀。當然,我們更需要做好思想準備,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必然性和復雜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他們獨特的心理特點,滿足其合理的需要。一些需要即使看起來不合理,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適當滿足一下也無妨。如果不能滿足,就給他講講道理,適當安慰他的情緒,允許孩子用哭泣來表達失望,或者試著轉移一下注意力。如果實在耐心不起來,冷處理一下也可以,總之最好不要來硬的,否則孩子會變本加厲的,而且孩子的自我意識還在發(fā)展中,動不動就強迫他放棄自己的主張,容易使他養(yǎng)成依附的人格。

在這個過程中,撒潑可能是一種比較棘手的挑戰(zhàn),因為如果我們就此滿足孩子的需要,也許孩子今后會習慣性地采取這種要挾手段(特別是在大街上);但如果直接生硬地拒絕孩子的需要,又可能會引來無休止的哭鬧。對于這種情況,我一般會這樣處理:以一種很平靜但充滿愛的語氣(我覺得母親說這些話時,發(fā)自內心的愛特別重要,這樣孩子即使受挫,也會理解母親其實是出于愛才這樣做的)對她說“哦,寶寶想坐在地上玩啊,那你就玩吧,媽媽先去忙別的事情啦”。一般情況下,小家伙看著我當真要走開了,就會借機下臺,讓我把她拉起來;即使不馬上起來,過一會兒覺得沒趣了,也會主動要求我拉她起來的,我也會趁機把她拉在我懷里,若無其事輕輕對她說“哦,桐桐不要坐在這里玩了啊,那我們去玩別的好不好啊”。當然,如果她所維護的主張對她意義特別重大,但我因為其不合理而不滿足她時,她也會痛苦地哇哇大哭。這個時候我就會緊緊抱住她,告訴她我知道她很難過,但就此滿足她意味著讓她受傷,媽媽不舍得她受傷,寧愿聽她哭泣,等她通過哭泣宣泄了受挫情緒,有時我還伺機提議陪她去做別的事情,直到她重新展開笑容。

可能是我的處理方式真的有點兒效果,桐桐在我面前撒潑的頻率少之又少。在她爺爺奶奶面前則不然,隔代情深,兩個老人都對她寵愛有加,通常不舍得拗著她,她一撒潑就可以達到目的,結果弄得兩個老人有時很頭大,經(jīng)常向我告狀。這時我就無計可施了,因為我建議的處理方式他們不大去用,而且我的教育理念他們也不是很接受,溝通常常沒有共識,結果讓孩子鉆了空子。所以,在這件事上,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教訓就是:家庭成員一定要統(tǒng)一教育觀念,否則孩子可能會拿那個最容易妥協(xié)的成人開刀,甚至變得“兩面三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