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論語·八佾》:“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p>
意為:君子之間不使用粗野的方式去爭斗。如果一定要動手,就比射箭吧。按照“周禮”規(guī)定的“射義”的要求,比賽之前先要相互作揖施禮,然后登臺比試射藝。比完射藝之后,下來要相互敬酒,輸者誠服,贏者謙遜。這才是君子之爭。
這段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孔子所推崇的西周時期合乎禮儀的典雅的生活方式,君子之間即使是動手爭斗,也要遵循禮儀的規(guī)定,互相施禮之后,用射箭的方式比個輸贏高下。比完之后,不管結果如何,都要遵循禮儀向?qū)Ψ街露Y。
想來孔子開辦私學,“有教無類”,不管出身如何,不管高矮胖瘦,也不管性情是文雅還是粗魯,只要拿來一束干肉,就可以入門受教,忝列師門作一弟子。用這樣的標準來收學生,自然是頑劣混雜、良莠不齊。而作為老師的孔子年齡剛過三十,學生們更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彼此之間的磕磕碰碰事件、互相看不順眼的行為都是不可避免的,稍微不加控制,就會演化為武力相搏。孔子因勢利導,教導弟子們把身上的蠻勁都用到練習射箭上,還要嚴格地遵守《射義》所規(guī)定的禮儀。這樣一來,不僅化解了爭斗,而且“學而時習之”,提高了射藝,可謂一舉兩得。
這是孔子用合乎禮儀的方式化解學生們之間矛盾的真實情態(tài),是孔子管理學生的方法之一。
八、《論語·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p>
意為: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這個老師有什么瞞著你們的事情嗎?我告訴你們,我這個人從不隱瞞什么。我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方面不可以向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的為人。
可以看到,作為老師,孔子在他的學生面前遇到了一些很令人尷尬的麻煩——學生們懷疑孔子言行不一,嘴上說一套,背后做另一套。顯然,此時孔子作為老師的高尚人格還沒有在他的學生們面前完全樹立起來。在那個物欲橫流、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每個有權勢者都在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而赤裸裸地去廝殺爭搶、竭盡全力地去鉤心斗角,而孔子卻站在這種物欲橫流的反面,去呼吁“克己復禮”,去倡導“仁者愛人”,去以身作則地實踐一種合乎禮儀的道德生活,這對于懷著實際功用性的學習目的,前來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之術,以便日后去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求得一份祿位的學生們來說,未免顯得過于虛幻而不真實,進而也就懷疑起孔子在這些表面的言行背后,是不是還存在著另一種面孔和另一套行為,以至于孔子被迫向他的學生們做起了解釋。
不過,這只能算作是一個小插曲,孔子的弟子們最終都被孔子的人格所感染,誠心誠意地追隨孔子。
九、《論語·述而》:“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意為:文章學問,我跟別人相比還差不多吧。但在實踐中切實做一個君子,我還沒完全做得到。
這是孔子面對學生的提問所作出的回答。
這個回答呈現(xiàn)了三個方面的意義:1.實際做到比掌握理論要難,即使明白了很多道理,并不意味著你能夠真正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行動上;2.孔子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的教學活動,是在一種平等氛圍中進行的,學生可以直接向老師提出關于老師自身的問題,而孔子并不以為忤;3.孔子是具有自覺的反省精神的,并且善于用自己的反省精神去引導學生。
十、《論語·述而》:“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p>
意為:互鄉(xiāng)這個地方的人多為蠻不講理的刁民,名聲很壞,但是孔子竟然收了互鄉(xiāng)的一個男孩作學生
“童子見”一句,多種版本的論語注釋都解為“孔子接見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筆者以為不確,故不采。,弟子們多不理解??鬃诱f:要鼓勵人進步,不能慫恿人墮落。如果不這樣做不是太過分嗎?一個人改正缺點追求上進,就要鼓勵他改正缺點的勇氣,不要老數(shù)落人家的缺點。
可以想見,當年來自魯國各地乃至別的諸侯國的青年弟子們進入孔門,做了孔子的學生之后,還是很有自豪感的。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演進,孔子的行為和學說已經(jīng)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尊敬,因此弟子們認為互鄉(xiāng)這樣一個出刁民的地方來的男孩沒有資格進入孔門做學生??鬃拥摹坝薪虩o類”在這個事件上再一次顯現(xiàn)。血統(tǒng)與出身,不應該成為判斷人的標準,沒有人有權利去歧視一個追求進步的人,哪怕這個人來自多么不堪的地方,有多么不堪的過去。
以上十則出自《論語》,沒有年代的記載,在嚴格的意義上,或許并不能完全確定這些都是孔子三十歲到三十六歲期間的言行記錄。但緊要的是,這些記錄向我們展現(xiàn)了辦學收徒之初的青年孔子與學生之間教學交流的種種細節(jié),讓我們在時隔兩千五百多年之后,仍然能夠清晰地觀察和品味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創(chuàng)辦私學的老師所特有的面貌與情懷。
博大的心胸,健康的人格,自足的精神,遠大的理想,稱心的事業(yè),擁有這一切的人無疑是快樂的。這一階段的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事業(yè)有成、健康快樂的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