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八姓在周邊村莊中絕無僅有。經歷了明末的動亂和清初的清海遷界,到了雍乾時期,社會秩序恢復穩(wěn)定,深圳灣畔的各村結束了草創(chuàng)階段,開始向周邊擴張。石廈村民種蠔養(yǎng)魚,比起臨近靠種地為生的村莊較為富裕,因之毫無懸念地進入了周邊強村爭奪的視野。此時,八姓雜居、人心不齊的石廈猶如一盤散沙,無力抵抗外人。嚴峻形勢下,石廈舊圍、上舊圍、新屋三個村的八姓村民聯(lián)合了起來,“眾孚”由此而生。
聚集人心,精神先行。八姓村民共同商議,集資建起了石廈村歷史上第一個祠堂——敦睦堂,還建起一座廟——楊侯宮,紀念北宋抗遼名將楊六郎,通過楊家將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保衛(wèi)家園。當年村里風俗,凡男丁舉辦婚事,先拜楊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后才是到自己本家族的祠堂祭拜。眼下石廈正在著手整理自己的600年歷史,并花重金請一個專業(yè)公司修村史,有關資料已經搜集了厚厚一摞。石廈還準備在村里建一個文化長廊。
顯然,此時,八姓雜居的石廈村民已經摒棄了狹隘的姓氏偏見,把村莊的團結放在個體姓氏家族的利益之上。而在當時深圳灣畔的村莊,幾乎都是大姓主導,排斥外姓。石廈這個小村顯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包容精神,石廈的建村先輩們沒有人會想到,這種精神竟成為數(shù)百年后崛起于深圳灣畔一座傳奇城市的重要氣質。同時,“包容”也一直在石廈村身上延續(xù)。
如今,凝聚先人精神的“楊侯宮”在石廈村的高樓掩映之下,香火依然旺盛。上香朝拜的人除了本村原村民,還有新棲息石廈的外來工。看守廟宇的,也是一個來自廣東茂名的“外人”。這位60余歲的老者,幫忙看守這座石廈原村民的精神堡壘,一晃已經十多年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石廈村的寧靜以及包容。
這種包容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八姓雜居600年,對于外地來的居住者,石廈也接納并和睦相處。“住在別處的老鄉(xiāng)都羨慕我們,說我們找了個好地方?!眲勖粜χf,僅在石廈居住的攸縣人有著高度穩(wěn)定性。他說這還不是奉承石廈,這個小村曾有一個對于攸縣人的利好政策。
從2004年開始,在上午11時到中午1時之間,石廈對進村的的士免收停車費,并規(guī)劃出停車位置。這對于以的士為主業(yè)的攸縣人來說,是個大好事。劉愛敏計算,一般村子對進村的士要收取每小時5元,石廈中午停車免費,極大方便了攸縣的哥回家吃飯和稍作休息?!斑@一點,其他村都做不到?!眲勖粽f,到今年8月,因為村里拆遷改造,車位十分緊缺,村里取消了中午免費停的士的政策,不過攸縣的哥們都能理解。為這個事,村里召集了的哥代表開會。石廈攸縣新移民在2003年成立了一個流動黨支部,劉愛敏是現(xiàn)任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