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國的文人——長沙談魯迅(1)

荒廢集 作者:陳丹青


在《魯迅是誰》的演講中,你講到“魯迅的被扭曲,是現(xiàn)代中國一樁超級公案”,與此類似的是否還有一批他同時代,而后在1949年選擇去了臺灣的學人,同樣陷入這種“公案”中,如胡適、梁實秋等?

陳: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魯迅的工作。我不是學者,居然一再談論魯迅,是為了說出我們的處境——如果諸位同意魯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們自己。

五十年代初魯迅被神化,同時是胡適的被妖魔化。當政府為魯迅補辦國葬時,胡適批判在全國范圍展開,他的書被全部禁止,就像魯迅的著作在臺灣也被一律禁止。此后至少兩代人,在大陸讀胡適、在臺灣讀魯迅,都是準政治行為,都有政治危險。所以獨尊魯迅、抹殺胡適,不是關于魯迅,也不是關于胡適,而是我們幾代人被控制被洗腦的漫長過程。

這一洗腦過程,在大陸,采取同一模式,就是:在各個領域選擇民國時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確”給予褒揚、抬高,不可懷疑,不可反對,直到被神化,同時,貶斥該領域其他重要人物,批判、壓制,直到被抹殺、被遺忘。以下一組粗略的名單,是人文藝術領域的小公案:

在文學界宣揚茅盾、巴金,封殺沈從文、張愛玲的所有小說;在思想界抬高艾思奇,貶低馮友蘭;在史學界抬高郭沫若,抑制陳寅恪——說起來不倫不類,郭沫若的身份嚴格說來并不是準歷史學家,但解放后他公開批判自己在民國時期的創(chuàng)作,從事歷史與考古學——再譬如音樂家,我們從小只知道聶耳和冼星海,長期不知道黃自和黎錦暉,因為不準播放他們的歌曲;美術界則高度肯定徐悲鴻,批判劉海粟、林風眠,停止出版民國美術的非左翼作品;在演藝界,推崇梅蘭芳,抑制程硯秋尚小云等名家;電影界,除了民國時期左翼人物被啟用,非左翼電影人逐漸消失……

以上人物和魯迅、胡適的名聲不能等量齊觀,但大致是學術藝術領域中第一流人物。其中,凡是被抬高利用的“正角”多半死去或建國初期死去,譬如徐悲鴻和梅蘭芳,很方便被神化。在世的則比較難辦,譬如郭沫若,他到“文革”時期的表態(tài)更進了一步,公開宣稱要燒毀自己的所有著作,事實上,他在民國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并未再出版。至于那些被批判的“反派”,長期處境難堪:馮友蘭很早作出公開檢查,自我羞辱;沈從文完全放棄寫作,并曾自殺;劉海粟成為右派;林風眠六十年代被逮捕監(jiān)禁;民國時期廣有票房的京劇名角,諸位可以閱讀章怡和女士的《伶人往事》,就知道他們解放后從萎縮到滅絕的命運。

到了“文革”時期,幾乎所有“正派角色”,亦即解放后的無產(chǎn)階級文藝家,也幾乎全部遭殃。所以“反派”人物遠遠不止這份名單。其中凡是留在大陸的,不容許他們出現(xiàn)在任何媒體,凡是走出境外的人物,迅速被抹殺,即便出現(xiàn)他們的名字,也是諸如梁實秋等被魯迅罵過的人物,但我們不可能讀到梁實秋的任何文字,不知道他也罵過魯迅,而魯迅文字中沒有提到的人物,便自動消失。這就是為什么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們這代人才逐漸知道學者傅斯年、羅家倫、陳寅恪、錢穆、錢鍾書,小說家沈從文、廢名、張愛玲……這是一份長長的名單,目前就我記憶,列舉以上這些。

在這些人物中,魯迅和胡適名氣最大,代表性最強,被貶褒的規(guī)格也就最高。

最近二十多年,政府相對理性,逐漸松動意識形態(tài)封鎖,歷史景觀得以局部恢復,相對正常的學術研究成為可能。但是,長期以政治目的切割歷史,因人廢言,成為一種思維模式遺留給我們幾代人,成為我們的細胞,甚至基因。譬如當胡適和大批民國人物的學說著作逐步解禁、公開談論后,隨即出現(xiàn)一種相反傾向,即貶斥魯迅、褒揚胡適。這些議論部分言之成理,胡適的再出現(xiàn)也確實有益于了解魯迅,但如果今天我們還在二者之間試圖厚此薄彼,刻意貶褒,就仍然沒有擺脫意識形態(tài)魔咒,因此,同樣扭曲。區(qū)別,只是過去被迫扭曲,現(xiàn)在主動扭曲。

魯迅、胡適,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物種與生態(tài)的問題。他們二位的是非,牽涉復雜的學術問題、政治問題、歷史問題、心理問題,這里不展開。我的意思是說,人不免有所偏愛、有所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斷、有所選擇。從五四直到1949年,中國幸虧有一位胡適,也幸虧有一位魯迅,幸虧有人反對胡適,也幸虧有人反對魯迅——在他們二位之外,中國還幸虧有其他不同主張、不同學說、不同性格、不同來歷的人物??墒堑搅宋覀兊臅r代,魯迅被獨尊、胡適被批判,絕大部分知識分子被抹殺,總的目的,就是剝奪我們的常識、判斷與選擇。這種剝奪的后果,是政治生態(tài)迅速敗壞、文藝生態(tài)迅速荒蕪,我們從此失去選擇、失去記憶,最后,失去歷史。我愛魯迅,自以為熟讀他的著作。八十年代以來,我開始讀到胡適的著作、梁實秋的散文,還包括徐志摩、沈從文、張愛玲等等其他民國文人的作品——我發(fā)現(xiàn),我喜歡梁實秋的散文,喜歡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小說,2007年我讀過的最好的書,就是胡頌平編寫的《胡適晚年談話錄》,我同時發(fā)現(xiàn),閱讀民國其他作者的作品,使我對魯迅的敬愛與了解,獲得更深的理由,這種了解,有一部分即來自胡適。

五十年代初,當中國神化魯迅、批判胡適時,胡適正在紐約流亡,他知道對他,對死去的魯迅,發(fā)生了什么,他有一次對周策縱說:“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贝蠹視f,這是一面之詞,不可能得到魯迅的同意或反對,因為魯迅那時已去世將近二十年,但不論我們是否相信,或怎樣解釋這句話,胡適說了這句話,這句話也說出了胡適,并說出了五四那代人的關系。

一個文人藝術家身后的毀譽,不絕于史,本來不奇怪,但像魯迅與胡適這樣的公案,我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是否曾經(jīng)發(fā)生過??追蜃幼苑Q“喪家狗”,不是因為政治迫害,而是報國無門;詩人屈原投江的原因之一,是失寵于楚懷王;畫家毛延壽被皇帝處死是他隱瞞了王昭君的美貌;紀曉嵐得罪了主子,被放逐新疆,結果乾隆帝想念他,又將他召回來;至于司馬遷、嵇康和金圣嘆這些人物的致殘和致死,是屬于言論獲罪。這類記載不絕于史,但畢竟那是古代,而魯迅與胡適的故事發(fā)生在新中國。

蘇聯(lián)也發(fā)生過類似的故事,但遠遠比不上我們。此外,有哪個現(xiàn)代國家的政府、政黨,以至于全國、全民,會對兩個文學家思想家作出類似的貶褒?在法國,薩特與他的同學,同樣是哲學家的阿隆,思想對立長達半世紀,薩特和他存在主義的同志加繆,公開絕交,可是法國政府和政黨不會介入這種文人的分歧。更早時,紀德與羅曼·羅蘭前后訪問蘇聯(lián),作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出了書,引起激烈爭論,可是政府和政黨也沒有對哪一方肯定或者批判。大家知道美國著名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有喬姆斯基,有蘇珊·桑塔格,可是美國還有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未必喜歡他們,認同他們。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在魯迅與胡適的時代,有左翼,有右翼,還有別的主張與派系,有國民黨,有共產(chǎn)黨,還有別的政黨,即便在各種黨派或集團內(nèi)部,也有左翼、右翼、激進派、保守派、溫和派,如果要細分,還有極左、極右,或者中間偏左、中間偏右,等等等等。在文藝群體中,同樣有各種主張、各種主義、各種派別,雖然有的很強大,占據(jù)主流,有的很脆弱,處于邊緣,有的比較成熟,有的非常幼稚,但都能夠發(fā)出聲音,做點事情,能夠保有各自的空間。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左翼文藝開始遭遇厄運,其中代表人物如胡風、丁玲、艾青、蕭軍、江豐等等“反黨分子”與“右派分子”的命運,大家耳熟能詳,不多說,到“文革”發(fā)生,黨內(nèi)權威理論家胡喬木、文藝教皇周揚、努力改造的小說家巴金、革命作曲家賀綠汀,還有幾乎全部的革命畫家、革命導演、革命演員,甚至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大批遭殃,或者被迫害,或者被置于死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