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聚居村”采訪手記

蟻族 作者:廉思


 

對于這個群體的了解,是從電腦上一個叫做“調研日記”的文件夾里開始的。

打開這個文件夾,排列得整整齊齊的WORD文檔呈現在眼前。好奇心驅使我一口氣讀完了前十篇調研日記。

每篇日記都無一例外的有他們生活環(huán)境的描寫,光線、氣味、空間的狹小都無法逃離調研同學的眼睛。還有崎嶇蜿蜒的街道、絡繹不絕的商販,或者清晨的北風和夜幕下的眼睛。

十篇以后,沉重漸漸浮上心頭,害怕的心情甚至戰(zhàn)勝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讓人積極,去了解、去感知,而害怕卻讓我縮手縮腳,不能真正走進這個群體。

我的沉重不是對于自己前途的迷茫和擔憂,而是他們。

人們說,現在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然而,這群人,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是否就能轉化成生產力:對個人來說,能否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對社會來說,能否實現進步與發(fā)展?他們生活的好不好?在社會上究竟處于怎樣的位置?他們幸福嗎?他們?yōu)槭裁辞Ю锾鎏鰜淼奖本?,或者千方百計留在這里?他們?yōu)槭裁词б鈧碾y過?他們怎樣才能實現理想實現目標?他們接受的教育,吸取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嗎?如何才能有機會接受實踐的檢驗?

采訪了,看見了,聽到了,才知道——

他們的生活,我不能評判,也沒有權利去評判。

他們的幸福,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只能冷眼旁觀。

我的筆,客觀地寫他們的故事,就足夠了。任何超乎事實之上的感受,應當是讀者從字里行間中體味的。

社會財富在不斷地增加,然而個人的幸福感呢?人都生活在過去和未來的夾縫中,自我和社會的夾縫中。說“夾縫”或許嚴重了一些,但是這種前后相繼、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人怎么都逃脫不了的。

他,和他,都來自內蒙古的小山村;他,來自山西最貧困的呂梁地區(qū)。

他們忘不了山村的泥土路,夜幕下的油燈,父母的殷殷囑托,做學校領頭羊享受的特權。

曾經的同學,現在有很多都有了小孩。他們卻仍然獨身在北京奮斗,在狹小的租來的房間里,沒有知心的愛人。冬天,忍受缺斤少兩的暖氣;夏天,則被蚊蟲的叮咬與熱風輪番轟炸。

即便這樣,他們還希望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干凈舒適的房子,有體面的工作,開自己的公司不再為老板打工。但是現實離夢想,不只是一步之遙。

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縱向流動也變得流暢了很多。每個人都在思考,路在何方。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然而選擇的結果,卻很少能夠控制自如。

剛從大學校門走出來的他們,住在北京的城中村里。漂浮的灰塵、陌生的臉龐、昏暗的光線、嘈雜的聲音,在他們的眼前耳邊逡巡徘徊,不知哪里的空蕩落寞,消磨了心智,迷失了方向。他們選擇來到了這個城市,然而來到,只是一個開始。漫長的過程與不可預測的結果,他們都得聽從命運的安排,盡管在奮斗。

命運有很多名字:機遇、運氣、天命……

命運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時代。

魯迅先生說,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么多的大學生,走出了“聚居村”的路。雖然這個村子坐落在北京,中國的首都,環(huán)繞在大學的不遠處,但是卻沒有配套的公共設施,沒有安全的保障,沒有整潔的環(huán)境。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去找工作或者上班。工作不好找,薪水不大高。

他們的心情,我只能去猜測,而無法真正的理解。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夜晚,我躺在宿舍里,過電影似的回憶著一天的行程。他們的心情,我只能從點滴的神態(tài)與語氣里體味。我不是他們。我住在學校里,我現在不需要去找工作,也不需要去工作。但是,我總有畢業(yè)的那一天,面對許多可能的選擇。是留在北京還是回家鄉(xiāng)?找個什么樣的工作?我能做什么,而工作和這個社會,又需要我來做什么?

這些問題,有時候想想,就會驅走睡意,擾亂睡眠。有時候,問題會回到高中時候想的那些:我到大學,究竟要學些什么?學到的這些東西,可以指導我以后乃至一生的生活嗎?

以后的路的軌跡,也許不能任由我自己控制。人各歸其位,畢竟只是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更多時候,在時間不知不覺的流逝中,人會忘記最初出發(fā)的理由,向現實妥協(xié),因為任何可能雙贏的大門,都無情地關上了。

社會汪洋中,每一滴水的聲音總會湮沒在波濤洶涌之中。可是如果滴水與波濤同路共行,蘊藏的巨大能量無疑可以發(fā)揮到極致。

在城市里,車來車往,川流不息。他們?yōu)楣ぷ?,奔波不?!?/p>

這些大學生,有很多從農村考出來,便抱定了不再回去的決心??墒窃谒麄兊募亦l(xiāng),在比城市更為廣袤的農村,有許多需要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的地方。

農村的學校,需要年輕的面孔,為孩子們帶來新時代的信息,帶來可能影響他們一生的思維方法和觀念;農村的田野地頭,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yè)發(fā)展的效率;農村的基層民主,需要懂得政治運作機制和組織管理的新鮮血液。

他們?yōu)槭裁床辉敢饣厝??因為大城市里有更多的機會,有更高的薪水。他們來到或者留在了大城市里,但是生活得并不好。

“上山下鄉(xiāng)”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時的青年人響應號召,只憑著一腔熱血就離開了熟悉的城市,來到條件艱苦的農村扎根生活。市場化的大潮下,人們在做每一個決策的時候,都要深思熟慮其中的投入與產出。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是一筆巨大的投資,畢業(yè)了之后,當然要把投入的收回來。

于是,一切都可以歸入經濟學的計算中。到西部、下基層的倡議,如果沒有更具體的政策優(yōu)惠,如果大學生們看不見發(fā)展的希望,就只能是一紙空文。好在,現在已經有落到實處的條款了,比如考研加分,比如由政府償還助學貸款。

這些都還不夠。制度或者政策,可以引導行為,真正觀念的變化,仍然需要個人的體悟。然而每個人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個人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干涉,畢竟那是個人的自由與選擇。選擇了之后,可以承擔一切可能的結果,就行。

只不過,心有多大,舞臺才有多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