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子所說中可以再抽取出第三深層的意思,這就是從事業(yè)這個"大器"來說,就不是一個人,而是由許多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地完成的。比如,鼎作為大器,象征著國家,你就得一代一代人來不斷地建設(shè),雕琢它,一懈怠,一亂搞,就糟糕了!科學(xué)也是如此,1687年牛頓發(fā)現(xiàn)了"三定律",但是過了200多年以后,到1905年,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牛頓力學(xué)到了速度很高的時候需要改進。到了20世紀20年代以后,海森堡等又發(fā)現(xiàn)當物體很小的時候,相對論也需要改進。你看,要研究這個"大器"就要不斷雕琢,需要時間,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由此而推,其他的事業(yè)也是這樣的道理。
再從辯證的觀點看,古人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說。中國人對于這方面有很深的體會,你看漢語中有:"老到"、"老辣"、"姜還是老的辣"、"少年老成"等等詞語。其實,如果考察一些高層次的老練的政治家、企業(yè)家、高級管理人才,那么他們往往要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磨練,積累經(jīng)驗。
有些藝術(shù)家直至晚年才爐火純青。比如大家喜歡練書法的話,通常知道有顏體、有柳體。柳體就是唐代柳公權(quán)的書體,顏體就是唐代顏真卿的書體。這兩位書法大家都是大器晚成。比如顏真卿(公元709至公元785)的"顏體"多有氣派,可是形成這"顏體"也是"大器晚成"的過程。我曾經(jīng)分析過,在他50歲以前只是初步形成他自己的面目。50歲到65歲時,他才將自己的"顏體"歷練得形神兼?zhèn)?,趨于成熟。他?5歲以后就不得了了,開始由成熟而臻于神奇變化之境界。他把一個是自己的生命哲學(xué),一個是自己的書藝哲學(xué)融通起來了,化合起來了,都融匯在他的書體中了。于是在他生命與書法的老樹上開出一朵又一朵的奇花異蕾來!這就是一種"大器晚成"啊!
以柔達到成功
老子說:"守柔曰強。"(第76章)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說,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會變得堅強,變得剛強,變得強大!老子又說:"弱之勝強。"(第78章)"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柔弱處上。"(第76章)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
老子貴柔,在《老子》一書中多次闡發(fā)這一思想。我們想要成功,那就得要有一種以柔弱達到成功的本領(lǐng)。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剛,從而致勝成功,始終充滿生機。人們總希望能成長起來,強大起來,這是由柔弱而至強大;但是堅強如果轉(zhuǎn)化為頑剛,或變?yōu)槌褟?,則禍根已伏,已與"死之徒"相去不遠。我們?nèi)绻q證地理解和運用"貴柔"這一理念,那么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也深有價值。
以一種哲學(xué)的眼光來觀察萬物,老子發(fā)現(xiàn)萬物擁有生機時,其形質(zhì)由于"生"的滋養(yǎng),是柔軟的,然而一旦"死"了,其形質(zhì)變得堅硬,變得枯槁。從這些表象再潛入深層,老子認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的處于下位,柔弱的反處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夠駕馭天下最堅硬的。《老子》書中還曾說:"柔弱勝剛強。"(第36章)"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第78章)所有這些論述,若再深入內(nèi)里悟察,可知"柔弱"是老子哲學(xué)中的重要范疇,是道的本性,是天道的表現(xiàn),是自然的真相,當然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一個嬰兒為什么生機勃勃?為什么生命力這么旺盛?其中就有"柔"與"弱"的機理在。一個老年人,到了八九十歲骨頭都強硬了,生命力就變得弱了。其實表面上是"柔"與"弱",而內(nèi)里是有關(guān)于一種生命的潛力與潛能,嬰兒"柔"與"弱"的深層就潛在著強大的生命動力。
再來觀察一些現(xiàn)象,人身上最堅硬的要數(shù)牙齒了,最柔軟的要數(shù)舌頭了,當人垂垂而老,牙齒全部脫落了,而舌頭卻能完好無恙。大樹比小草堅硬剛強,但海嘯、臺風(fēng)來時可掀倒大樹,甚至連根拔起,而小草依然故我。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有的高樓大廈倒塌了,但有的小平房安好無恙。水最柔弱,石頭堅硬,但水滴可使堅石為之洞穿。螻蟻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壩堅硬得與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螻蟻卻能使大壩千里潰決??諝庾钊崛?卻無孔不入。空氣不流動,靜默至極,可以把千年的銅鐵銹蝕、梁柱朽爛;空氣一旦流動至極,可以飛沙走石,拔屋移丘。
如此等等,像這樣無數(shù)常見的現(xiàn)象被老子敏感的心靈捕捉到,雖然這里面的道理很復(fù)雜,比如有生命周期的問題,有物體運動的問題,有所處環(huán)境的問題等等,但是他抽取出并提煉成一種哲理,一種生命的智慧,很有啟發(fā)意義。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從而要人們學(xué)會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并且是一種化為繞指柔的鋼。我們一般的教誨人之理念,自古至今是:人要堅強,要剛強,要頑強。這不錯,但老子提醒人們:要柔弱。這是一種大智慧。當然對于這種大智慧,你也要活觀活用,辯證地對待,如果一頭鉆進牛角尖、死胡同,那就不是老子的智慧了。比如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老子教你在柔弱中尋找到恒久的生命驅(qū)動力,一點一滴,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地去歷練,去積聚能量、經(jīng)驗、智慧,最后達到成功。
我們看個例子。梁實秋(1903-1987)是北京人,大家知道,早年就有名了。但是,直到1967年,梁實秋完成了他的一個生命奇跡。他用了寶貴生命中的37年時間,從1930年27歲開始翻譯,一直綿延到1967年64歲,終于一個人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37冊是戲劇,3冊是詩歌,浩浩蕩蕩共40本,給人們留下了一座文化的寶庫。
莎士比亞的劇作翻譯的人不少,如朱生豪、田漢、曹禺、卞之琳、孫大雨等等,可惜都沒有完成,朱生豪最可惜,英年早逝,達到終極目標的只有梁實秋一人!他能夠成功就是以柔致勝!這暗合了老子此道,也給世人樹立了一個范例!
這過程異常地艱苦,他怨的時候曾經(jīng)說:"一星期校對10本莎氏稿,可把我整垮了,幾乎把我累死!"他恨的時候曾經(jīng)說:"有時我真恨莎士比亞為什么要寫這么多!"他苦的時候曾經(jīng)說:"譯書之苦,不下于生孩子!"他發(fā)牢騷的時候曾經(jīng)說:"我翻譯莎氏,沒有什么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間很少得到鼓勵。"你看,要大成功都不容易?。?/p>
大器晚成之所以難,因為這過程是非常寂寞的、困苦的、艱難的,看前面又是恍恍惚惚的,常常見不到希望的光明。這時需要"柔"的智慧,需要"德"的力量,也需要別人的精神支撐,才不至于半途而廢。比如梁實秋每天翻譯二三千字,以柔克剛。比如梁實秋在困難的時候,他就想到三個人:一個是胡適,1930年胡適是翻譯莎翁劇作的倡導(dǎo)者,又對梁實秋寄予期望。他想,不能辜負胡適。一個是他的父親??箲?zhàn)勝利后的一天,這位已滿70歲的老父親,拄著拐杖來到他的書房,問他莎劇翻譯了多少了。梁實秋很慚愧這八年交了白卷。父親鼓勵他說:"無論如何要譯完它!"一句話說得梁實秋心頭發(fā)熱,熱淚盈眶。他說:"我就是為了他這一句話,下了決心必不負他的期望。"第三個人是他的前妻程季淑,給了他最直接的鼓勵和支持,她經(jīng)常問梁實秋一天翻譯了多少字,當梁實秋告訴她翻譯了三千字時,她會翹起大拇指。這是無聲的鼓勵??!當她看到梁實秋不知疲倦地伏案翻譯時,她就要梁實秋去散步,讓他休息一下。所以梁實秋說:在翻譯的"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只有季淑一人"(參見劉炎生《才子梁實秋》、宋培學(xué)《梁實秋與莎士比亞》)!整整37年,梁實秋終于以柔致勝,慢慢地走到了在他以前許多人都希望達到、但沒有能夠到達的終點。這是37年水滴石穿式的柔的戰(zhàn)斗,終于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