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后來呢?也就是到了順治五年,1647年10月的時候,據(jù)《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皇帝又覺得,多爾袞又立了大功了,所以頒詔,大赦天下。大赦天下,第一句就開始這么寫:“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最后各部各院集體討論,應該叫什么,前面已經(jīng)叫皇叔父了,現(xiàn)在應該叫什么,最后大家討論的結果是皇父攝政王。反對者們認為,從此以后,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朝的所有公文,在涉及到多爾袞的問題上,您查,《清實錄》,或者去查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清史檔案。您在那里能夠找到什么呢?皇父攝政王這個詞,是專門指多爾袞的,而且不光在中國的史書上您可以找到,您可以看朝鮮的《李朝實錄》,它這里面也記載的是。從順治六年以后,一直開始記載,就叫皇父攝政王,他們認為皇父攝政王這個詞,在中國的史書上,從順治五年十一月就開始出現(xiàn)了,在朝鮮的史書上是順治六年二月開始出現(xiàn)了,而我們?nèi)怂仓奶笙录奘琼樦纹吣昴瓿?,從時間上不對,所以,不存在太后下嫁的問題。
另外,反對者們還對這個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們認為皇父攝政王這個詞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就跟我們漢族人的一些政權,他們的一些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臣下立了大功,覺得這人太棒了太牛了,最后怎么辦呢?給他一些稱謂,也就是叫父的,比如說西周,有一個姜尚,周武王就稱姜尚為尚父。春秋有一個齊桓公,齊桓公就管管仲稱為仲父。還有,三國,蜀漢的后主劉禪,他就管諸葛亮叫相父,相是丞相的意思。他說,怎么就許你們漢族人,漢族的皇帝管他的臣下叫尚父、仲父、相父,我們滿洲人叫一回皇父就怎么了呢?有什么新鮮的,不一樣的道理嗎?他們還進一步論述說,你看,光緒管慈禧太后叫皇阿瑪。盡人皆知,這阿瑪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太后就變性了?就變成男的了?你不能這么論述吧,所以他們認為,叫皇父,恰恰證明她沒有下嫁給多爾袞,這是他的第三個方面的批駁。
反對者們認為,張煌言的確寫了《建夷宮詞》,而且他們認為呢?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是正方所提八個觀點中惟一的一個直接涉及到太后下嫁的,所以,如果把這個批倒了,那你認為已經(jīng)下嫁的人你就沒戲了,所以他們?nèi)σ愿皩Α督ㄒ膶m詞》進行批駁。
他們認為,《建夷宮詞》有三個原因導致它不能作為論據(jù)使用。《建夷宮詞》的第一個不符合,從《建夷宮詞》的名字,就不對,它帶有濃厚的民族偏見,本來人家是清朝,或者您最不濟叫后金也可以,叫金也可以,不叫,非得按照漢人傳統(tǒng)的您原來在那兒建過一個州叫建州,叫建。夷呢?對東方少數(shù)民族誣蔑性的稱謂,夷蠻戎狄,東方是夷,南方是蠻,西方是戎,北方是狄,夷蠻戎狄。這個詩,從頭到尾,十首詩徹頭徹尾的內(nèi)容都是對滿洲的誣蔑。所以,這是第一,偏見,不能成為證據(jù)。
第二,他認為張煌言本人出生在異地之口,他寫的書,寫在異地之口,記在異國之文,你不是在這兒寫的,你人不在這兒看著他寫的,你好幾千里地以外,你寫人家的事,這就不可信,這就不能成為歷史的證據(jù)。除此之外,他的第三點論述,他認為,這個詩詞跟史料不是一回事,詩詞可以比賦,可以夸張,所以詩詞就不能算史料。你拿什么說都可以,就是不能拿詩詞說,詩詞就靠邊站,我這歷史考證里頭沒有詩詞,這是他的對于論據(jù)四的批駁。
對于論據(jù)五,順治諭旨露出的破綻,反對者們進行了考證。他們說,有的人說,順治有諭旨,太后下嫁??芍钡浆F(xiàn)在,我看到的順治諭旨都不知打哪兒抄的,誰能告訴我原文在哪兒,在哪本書里,你從哪本書里看的,在第幾頁,這本書的可信度如何,這本書現(xiàn)在在哪兒?史料在哪兒?沒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最后這諭旨就真的了?所以他們認為,你要想說這順治諭旨是真的,可以,拿來讓我看看。我要看不見,抱歉,沒有。我認為這個不值一提,您拿來讓我看看,行不?看完了我就還你。這是他對第五個方面的批駁。
對于第六個方面,風水墻的訴說。對于風水墻,反對者們也進行了批駁。他們認為,太后入關以后四十多年的時間里,長期生活在順治、康熙身邊,對于年輕的順治和康熙,沖齡繼位,都是幾歲繼位的小孩,保護、輔佐了這兩個小皇帝,所以呢?孝莊皇太后對于順治皇帝,對于康熙皇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們認為是很深很深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皇太后臨死之前,她覺得我活著的時候,我輔佐他們,現(xiàn)在的康熙也不大,我死了我也得跟他們這兒看著,我怕大清的江山怎么樣,所以我死我也得埋在你們身邊,我得照顧你們,很合理的一個要求嘛,有什么可論證的,有什么可論述的?;钪臅r候跟皇太極就沒什么感情,就過了那十幾年,不到二十年,轉眼就死了,這二十年你想皇太極多少個老婆,好幾個,正宮就五個,還不算那些個妃子。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極正常的事,有什么可討論的呢。埋哪兒都一樣,只是孝莊皇太后她的感情在順治和康熙這兒,所以她不愿意離開這兒。但是康熙就犯難了,按照歷朝歷代祖宗的規(guī)矩,太皇太后,孝莊應該埋葬在自己的爺爺皇太極的墳里,可是呢?按照祖上的規(guī)矩應該扒墳,把這個墳掘起來,然后再重新埋,回埋,可是按照孝莊太皇太后的主張又得在他身邊,所以康熙就犯了難了,這一犯難,三十五年過去了,她死了都沒埋。然后等到雍正三年,雍正三下五除二給埋了,起名叫昭西陵。諸位,雍正為什么三下五除二,在雍正三年趕忙就把這個孝莊皇太后他的祖奶奶埋了,為什么著急把他?奶奶的尸骨埋了。諸位仔細算一算,雍正三年,它是孝莊皇太后與皇太極結婚一百周年,那真是百年合好了,你這百年再不回去,再不擱那兒就回不去了,所以它有一個百年的問題,那邊叫昭陵,這邊叫昭西陵,遙遙相對,無論如何都得入土為安,所以他們認為,這個事埋在那兒也恰恰證明,應該是沒下嫁。這是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