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個論據(jù),是風(fēng)水墻的訴說。我們知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后一共有三個清陵對不對?沈陽有一個,河北有兩個,每個陵都得有一個陵圈子。這個陵圈子都得有一道墻,把所有的陵包圍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把這三個陵圈子都包圍起來以后,外面還有一個人的陵―昭西陵。孝莊皇太后的墳,不在這三個陵中的任何一個陵墓里面,她在外面,就她一個人孤孤單單,如同孤魂野鬼一般飄蕩在這三個陵圈子外面。按照歷朝歷代的規(guī)矩,只要是皇上的妃子,除非你犯了謀刺皇上的罪過,不管你是死在皇上前面,還是死在皇上后面,你的陵墓都必須得擱在那個皇帝旁邊,按照你生前和他關(guān)系的親疏薄厚,親,就擱在旁邊合棺,不親就擺在外圍,但是你總得在一個棺槨里面,你總不能飄著。但是,清朝,就她一個人飄著。
孝莊皇太后的靈位為什么會飄著呢?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種說法,七十四周歲的孝莊皇太后按照祖制要運到關(guān)外的昭陵,與皇太極合葬,當(dāng)孝莊皇太后的遺體的棺槨走到清東陵附近的時候,突然之間沉重異常,一百二十八名杠夫被壓得抬不起來。晚上,康熙帝做夢,說這個孝莊皇太后跟他說:“我絕不與太宗合葬,如今,子棺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碑?dāng)然這是野史。
但是正史中是怎么說的呢?正史中還真有這么一個說法,我們查閱《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這卷講的都是后妃,《清史稿 卷二百一十四 后妃列傳 孝莊文皇后傳》記載,她在死前給他的孫子康熙的遺言是這樣的:“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dāng)于孝陵附近安錯,我心始無憾。”
這句話翻譯成我們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她說,太宗文皇帝已經(jīng)死那么多年了,他那棺材已經(jīng)在東北這么多年了,不要為我輕易地就把他打開,沒有必要。而且,我心里頭天天就惦記著你爸爸和你,我兒子和我孫子,你就把我埋在你爹那個墳旁邊,隨便找一塊地兒就得了。哎,問題在于什么,這個康熙還挺聽話,孝莊皇太后死了三十五年之后,直到康熙死之時,他都沒把他的奶奶安葬。那棺材就一直擱在地面上,就沒有入土為安,三十五年啊。我們?nèi)吮M皆知,稍微看一看,看一點《清史稿》的人,我們都知道,康熙對他的奶奶那感情是非常深厚的,遠(yuǎn)比順治跟他媽孝莊深厚。那么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夠不把自己的奶奶入土為安呢?他這中間是什么原因讓他不能下決心,你不管她埋哪兒,先把她埋了?。咳迥?,直到他死三年以后,他的兒子雍正帝繼位三年以后,才把她安葬在孝陵外面,清東陵的外面。而怪怪的是把這個陵起名叫昭西陵。昭陵就是皇太極的陵,那在沈陽了,這昭西陵在清東陵的外面,算怎么檔子回事呢?真像她說的:“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舉妄動?”真的是那樣嗎?
就在此前一年,皇太極的另一位皇后就是孝莊的姑姑去世,就把皇太極的棺槨給撬起來,入土為安了,把皇后擱在那里頭了,這是前面。后面我們再說一個,那比這個,這才三十幾年???我們還有一個更長的例子。您想,1861年,咸豐帝病死,1908年,咸豐帝的妻子慈禧太后病死,四十七年都撬開,入土為安了,她與前面不對,與后面也不對,前面也有過死過許多年埋一塊兒,后面有死過比她長過許多年埋一塊兒?為什么她這個陵,就不埋在一塊兒,而且她這個孫子就不敢給她埋呢?而且最后她這個重孫子給她埋,還單單給她建一塊兒,把陵圈子給她圍起來讓她放在外面?這肯定不對。
而且滿大清朝所有的妃子都在陵圈子里面,只有她這么一位號稱皇太后,輔佐三帝,皇太極、順治、康熙,她自己卻如孤魂野鬼一般,飄在風(fēng)水墻外。您拿什么來解釋這件事?持太后下嫁的人認(rèn)為,只有一種解釋,隨著滿洲人漢化程度的加深,隨著她對漢民族文化越來越深刻的了解,她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來看一看順治皇帝的本記,看看康熙的本記,這兩個人漢化程度是非常深的,他們對漢文化的接受基本上可以說是全盤接受。
還有一段時間,孝莊皇太后說,我心戀汝父子。不對的,順治皇帝死去十年,在這十年間,孝莊皇太后沒到他的兒子陵前看過一眼。拒絕看,為什么?兩個人生前的時候,就到了不說話的地步。為什么不說話?順治帝漢化程度太深,他覺得我這個媽怎么能夠這樣呢?丟人現(xiàn)眼!他一小孩子,不能正確地把握住這一點。是他恨他媽,哪兒有媽恨兒子的?最后第十年頭上,康熙帝跟他的奶奶說,您看看我爸爸去吧。這樣,由康熙說情,孝莊皇太后才走了一圈孝陵,“心戀汝父子”,這話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