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氣息(4)

西域余聞 作者:(日)陳舜臣


 

對于此事,鑒真和上作何感想呢?這句“更無”,是出于深深嘆服,還是出于無奈?關(guān)于這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我們只有試著用推理來解答。

也許鑒真和上心里想的是

——以日本的國力,何當如此奢華……

唐招提寺初期的簡素可以作為上述推理的一個根據(jù)。

東大寺是國立寺院,而唐招提寺是私立的,兩者在財政基礎(chǔ)上一定有著巨大差距。

比起金堂,講堂才是必不可少的,而講堂的建材來自大內(nèi)拆除朝集殿時處理的舊木材。這件事成為唐招提寺“貧窮說”的重要根據(jù)之一。

“貧窮說”的另一個根據(jù),源于國寶“鑒真和上像”的單薄。如前所述,這座塑像采用的是脫活干漆的制法。先塑一個大致形狀的泥坯,表層覆以麻布,用漆反復多次涂抹,漆干透之后,再把內(nèi)部的泥坯取出而成。據(jù)說當時漆料十分貴重。漆像當然以涂抹層數(shù)多而厚為佳,然而用于粘接的漆是高價商品,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只得減少漆的用量。因此,塑成的漆像自然比較單薄。從表面上或許看不出,聽說這尊鑒真和上像因為用漆量少,實際重量比預想的要輕許多。于是有人想象,這私立的貧窮寺院,一定連足夠數(shù)量的漆都無法保證。

塑造這尊漆像時,還有一個特殊條件的制約也應考慮在內(nèi)。鑒真和上當時已近垂危,弟子們并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描摹師父的形象。

利用古舊木材建造講堂,與其說是為了節(jié)約預算,不如說體現(xiàn)了鑒真一切從簡的無言訓誡更為妥當。

天平寶字二年(758),鑒真辭去僧職,遠離了宗教行政事務(wù)。不知是否與權(quán)力斗爭有關(guān),一年之前,皇太子道祖王被廢,取而代之的是大炊王。擁立大炊王為皇太子的是藤原仲麻呂。仲麻呂是這場政治斗爭的勝者,同時他也是鑒真的強力后援者。所以鑒真的地位應當更為鞏固,而不會有所動搖。

保守的佛教界對外來者鑒真和上雖然有著根深蒂固的抵制情緒,但鑒真此次辭去僧職,不應被視為政治上的失勢。應當考慮到的是他雙眼失明,年屆七十一歲。這樣的話,以下詔書的內(nèi)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大僧都鑒真和上,戒行高潔,白頭不變。遠涉滄波歸我圣朝,號曰大和上,恭敬供養(yǎng)。政事燥煩,不敢勞老,宜停僧綱之任,集諸寺僧尼,欲學戒律者,皆屬令習。

朝廷在解除鑒真的大僧都這個行政職務(wù)的同時,授予他“大和上”的稱號,并號召諸寺僧尼向他學習戒律。

除藤原仲麻呂之外,鑒真還有眾多強力的后援者。如果鑒真提出要建立戒律專修的寺院,絕不會缺乏慷慨相助的人。

唐招提寺在當時之所以是一座貧窮的寺院,我認為多半出于鑒真和上的意志。會不會正因為耳聞了東大寺的奢華,鑒真才把唐招提寺的戒律道場建得簡樸質(zhì)素以作對照呢?

鑒真把唐招提寺的后事托付給義靜、法載、如寶三人。義靜與法載是鑒真的直系弟子,這時已不年輕。所以后事應當更多地落在年輕的西域僧如寶的肩上。

不是不理解師父以簡素為宗旨的想法,但既然受托后事,也不能不把寺院的興盛當作自己的義務(wù)。

正因為有“大和上”稱號的存在,寺院才能保持簡素而無不妥。鑒真和上離世之后,簡素的寺院看起來難免顯得破落不堪。如寶為把唐招提寺建成一座氣派的寺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唐招提寺的金堂、鐘樓以及經(jīng)樓都是在如寶時代建立的。

據(jù)古籍《鑒真和上三異事》記載,鑒真和上臨終前,撫著如寶的頭對他說,二十年后此寺必當時來運轉(zhuǎn)。

赴日十年,臨終之時,鑒真七十六歲,如寶三十過半,大弟子法進年紀也過了六十五歲。鑒真把唐招提寺的將來托付給新一代的如寶也算順理成章的措置。

為把唐招提寺這座私立的律學之寺改為國立寺院,如寶傾注了全力。這樣的“升格運動”,到底是否符合鑒真和上的遺志呢?我感覺尚有疑義。

雖然如此,如寶別無選擇。

如寶少時赴日,在日本由鑒真和上親自授戒,僧籍置于藥師寺。據(jù)文獻記載,如寶所在的不是唐招提寺近旁的奈良藥師寺,而是下野國的藥師寺。

在當時,東大寺、筑紫觀世音寺和下野藥師寺被譽為“天下三戒壇”,是戒法的三大據(jù)點。鑒真把這個年輕弟子派遣到偏遠的東部去修行,想必是出于對他的期望。如寶一定沒有辜負師父的期待,在遠地建立了顯著的功績。據(jù)說鑒真感到死期將近之時,才把如寶從東部召回奈良。

如寶的故鄉(xiāng)西域粟特,自古以商人輩出而聞名于世。

——嬰兒出生,必喂之以石蜜,置膠于掌中。以祈愿孩子長大后能說會道,并把利益緊握手中。

關(guān)于粟特人,中國的史書里記載著這樣一條奇俗。

他們擅長買賣,追求利潤。男子年滿二十歲,即被送往國外。有道是

——利之所在,無所不至。

說不定,如寶雖未必是定居中國的粟特人第二代或第三代,卻并未失去故鄉(xiāng)的本色。與生俱來的生意頭腦以管理才能的形式得到發(fā)揮,使他在宗教界嶄露頭角。

——局量宏遠。

這是《日本后紀》對如寶的描述。也就是說,如寶在人際關(guān)系上也是個富有魅力的人。無從查考如寶傳授佛法的能力如何,不過,從他的業(yè)績可以推測,他肯定是個具有管理才能和政治手腕的人物。

待到寶龜七年(776)鑒真的第十三回忌辰時,朝廷將播磨國的五十戶人家劃為唐招提寺的施主。翌年,又將備前國的十三町步土地劃歸唐招提寺領(lǐng)有。這是太政官府下達的正式指令。自此,唐招提寺的國立化得以實現(xiàn),如寶終于如愿以償。若當初只是拱手而待,當然不會有如此結(jié)局,這是如寶百般奔走活動得來的成果。

唐招提寺建金堂正是在這個時期。如寶的奔走也為寺院奠定了經(jīng)濟方面的基礎(chǔ),唐招提寺終于可以建造一座像樣的正殿了。

此時如寶已年近五十。

雖然無法斷定如寶是否出生于西域,或是一個出生于中土的胡人,但在唐招提寺壯麗的金堂建成時,他在日本的生活年數(shù)已幾乎等于他赴日前的歲數(shù)。如果把剛出生時到五歲左右這段不曾記事的時期除去的話,他在日本生活的時間則更長久。

如寶已不是胡人,也不是唐人,而是一個日本人。如寶后來位至少僧都。然而即便成為日本人,在他的作品唐招提寺之中,我們?nèi)阅芨惺艿饺粲腥魺o的西域氣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