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大宛列傳》里有這樣的記載: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大宛指中亞的費爾干納地區(qū),現(xiàn)屬于烏茲別克斯坦。大宛名馬汗流如血,故名“汗血馬”。如《史記》記載,汗血馬的祖先是天馬之子,因此別名又叫“天馬子”。那么,被看做是汗血馬遠祖的天馬是什么呢?現(xiàn)代人聽到“天馬”這個詞,大概會立刻聯(lián)想到希臘神話中的珀伽索斯。
英雄珀爾修斯殺死妖怪,從妖怪的傷口里跳出珀伽索斯和克律薩俄耳。珀伽索斯本是雷電之神,后來成了英雄柏勒洛豐的坐騎。
天馬珀伽索斯在皮萊內(nèi)飲泉水的時候,被柏勒洛豐馴服,被迫與他同去制服妖怪。一同升天的時候,珀伽索斯卻故意使柏勒洛豐從自己的背上摔下來。
關(guān)于馬長翅膀的想象并非毫無根據(jù)。形容馬跑得快時,我們常說“猶如插上翅膀”、“疾馳如飛”,應該說這是很自然的聯(lián)想。
1974年,我訪問了中國西安市近郊的乾縣。西安是唐朝國都長安的所在地,乾縣有合葬著唐高宗(628—683)及皇后武則天(624—705)的乾陵。
乾陵的四周是皇族及功臣的陪冢。其中永泰公主及章懷太子陵墓內(nèi)出土了極為精湛的壁畫,在日本也曾有過介紹。
乾陵是大唐黃金時代最高權(quán)力者的陵墓,規(guī)模極其宏大。以天然山丘為陵,據(jù)說迄今為止不曾有過被盜的跡象。發(fā)掘乾陵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不知會有多么驚人的文物出土。我們將拭目以待。
在陵墓的司馬道上陳列石人石獸是中國獨有的習俗。乾陵的司馬道也排列著石人石獸。北京近郊有明十三陵,最古的陵墓距今不過五百余年而已。其中游客光顧最多、被稱為“地下宮殿”的定陵則是三百多年前的陵墓。與之相比,唐朝的乾陵自建成起,已經(jīng)過了約一千三百年。在排列成行、歷經(jīng)歲月磨洗的石人石獸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座真正的珀伽索斯像。
“據(jù)說這是位于世界最東端的有翅膀的天馬像?!?/p>
當?shù)氐奈奈锕ぷ髡哌@樣介紹。
毫無疑問,希臘神話中的珀伽索斯是西方世界的產(chǎn)物。但是帶翅膀的天馬并未一直停留在西方,而是一路往東流傳,在7世紀的唐朝,長安已經(jīng)建造了它的石像。而長安以東的西方,不再有類似珀伽索斯的形象。
乾陵的天馬像說明,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這條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其東端的終點正是長安。
到底是誰建造了天馬像?
唐朝的長安是一座國際化都市,胡人眾多。所謂胡人,主要指波斯人。古詩里也可見到描述長安酒家的胡姬惱煞客人的詩句。想必不只是酒家的陪酒女子有胡人,石匠之中應該也有胡人,也許正是他們雕琢了天馬像。熱愛古代文化的人,站在石雕前凝望它,一定會問:
“這是否就是汗血馬的祖先呢?”
在立著天馬像的乾陵司馬道兩側(cè),聳立著高大的石碑,面朝陵墓,左側(cè)的石碑上刻著武則天為自己歌功頌德的碑文,右側(cè)是一座無字碑,建立時未曾刻字,是特意為后人留下的空白。武則天似乎深信后人將會毫不吝惜地歌頌自己,或許她以為后人會在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上贊譽的碑文吧。能夠立這樣一座無字碑,武則天的自信可謂不同凡響。
往日的無字碑如今已被密集的碑文所覆蓋。碑文不只是漢字,還夾雜著女真文甚至西夏文。不過,與武則天的期待相反的是,碑文里稱贊的文字遠遠不及相反的意見那么多。
據(jù)說那塊從一開始就刻著碑文的石碑長久以來一直伏倒在地,直到解放后才被重新立起。上天加以痛擊的是自贊的一方。
希臘神話中的珀伽索斯是有翅膀的,而中國人想象當中的天馬則沒有。關(guān)于汗血馬及它的祖先天馬,有著各種各樣的注釋與解說,卻都未曾提及翅膀的問題。所以,是否可以認為,乾陵的天馬像并非漢人而是胡人石匠的作品呢?
根據(jù)《史記集解》的記述,大宛國有高山,山上有馬,人們無法將其捕捉到手。無奈之下放養(yǎng)五色母馬于山下,與其交配后生下的馬駒即汗血馬。故而汗血馬又叫“天馬子”。
“駒”指兩歲馬。另一說則認為,六尺以上為馬,六尺以下為駒。無論哪一說,駒均指年幼的馬。
《史記集解》是5世紀的文人裴骃的著作,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對汗血馬的由來所作的解釋。裴骃的父親裴松之著有《三國志注》。裴松之是山西省聞喜人,曾任職于南朝劉宋朝廷,其子裴骃應生長于江南。中國有“南船北馬”之說,裴骃對于馬大概不是那么了解。即便如此,裴骃卻得到“骃”(淺黑帶白的雜毛馬)這樣一個與馬有緣的名字。有趣的是,他名“骃”,字“龍駒”。
說到龍駒,7世紀唐初的時候,三藏法師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里記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支國(也寫作龜茲,現(xià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東部有龍池,池中諸龍易形與母馬交合,遂生龍駒。但是,那龍駒暴烈不羈,無人能夠駕馭。直到龍駒的第二代,人們才得以將它馴服。
介紹了這個故事之后,玄奘在書中又寫道:“所以此國多出善馬。”這與《史記》以及《史記集解》中關(guān)于大宛為何產(chǎn)良馬的記述極為相似。不同之處僅僅在于,一個是天馬,一個是龍而已。
也許大宛的汗血馬并非天馬之子,而是天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的子孫。
玄奘身為僧侶,對馬或許并不是特別感興趣。他從屈支國翻越拔達嶺,沿大清池(伊塞克湖)畔前往費爾干納地區(qū)。他對當?shù)氐拿枋鍪牵骸耙搜蝰R?!?/p>
東漢時期,在長安以東的洛陽有一座被稱為天馬的銅像。張衡(78—139)的《二京賦》中有一句“天馬半漢”?!鞍霛h”形容馬之驍勇,理所當然地跟“天馬”聯(lián)系在一起。
據(jù)注解,天馬即“銅馬也”,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自長安遷往洛陽時,將銅馬置于上平門的平樂觀內(nèi),至于那銅馬是否有翅膀卻不得其詳。若是形狀奇特的馬,想必美文家張衡不會不在文中提及。
《二京賦》的內(nèi)容為長安與洛陽之比較。作者的觀點是,較之西漢奢華無度的國都長安,東漢國都洛陽的簡約含蓄更值得稱道。在“天馬半漢”之后,還有這樣的句子:
奢未及侈,儉而不陋。
意思是說,奢華但未無度,儉約卻不簡陋。可以想見,洛陽的天馬像應當不會帶著諸如翅膀之類的累贅之物。
洛陽的天馬像原本設于長安。也許是因為恰好迎合了洛陽人士的趣味,才被遷移到洛陽。天馬像被形容為“半漢”——身姿驍勇,但絕非奇形怪狀。
西漢國都長安的未央宮有金馬門。文學之士進出于此,是等待天子詔召的地方,也可理解為文學顧問的辦公室。因天馬像置于門旁,故名金馬門?!抖┵x》中的天馬,應當就是曾被置于金馬門一旁的天馬。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前154—前93)以富于機智、常有格言警句而聞名于世。據(jù)《史記》記載,東方朔某日醉酒而歌:
避世金馬門。
當時說到避世,多指入深山結(jié)草廬之類。然而遁世之地不必只限于深山,宮殿之中也可以作為避世的場所。
選擇最榮華的地點作為遁世之地,這樣的想法可謂出人意表。東方朔以文才侍奉于漢武帝,他供職的地方正是金馬門,那里是文人聚集的地方。金馬門旁邊的銅馬如果有翅膀,應當會有人在詩文中提及這件事。既然沒有,大致可以斷定銅馬不是珀伽索斯?!妒酚洝防镆膊辉峒疤祚R的大小,應不至于像奈良大佛那么巨大。而且過于巨大的銅馬想必也不符合洛陽人的喜好,估計是一座與真馬等身大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