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是共和國史上一個特別的年份。
當時人們的行為及思想,可以“熱狂”二字形容。那么,當時人們熱狂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呢?除去現在留下的那些畝產過萬甚至數萬的荒唐數字;兩年超英國鋼產量,數年全面趕超英國的口號;除去千萬人齊上陣,敲盆砸鍋“大煉鋼鐵”,消耗大量資源,只留下許多鐵疙瘩和至今仍??梢姷降耐粮郀t遺跡……在思想文化領域,它留下些什么呢?
c
1958年的熱狂,是在1957年之后出現的。1957年的“反右”運動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打擊,相當沉重。在心理上,許多人多年之后還是一個難釋之結。在“反右”剛剛過去不久的1958年,人們心中的驚恐狀態(tài),也是我們今天讀郭沫若詩歌不得不加以考慮的。
二
1958年元月的上中旬,郭沫若正在國外參加會議及訪問中。這次外出的時間很長。頭年11月初,他便以中國科學院代表團團長和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隨毛澤東到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節(jié)的慶祝典禮。在此期間,他隨毛澤東前往紅場拜謁過列寧、斯大林陵墓;又隨毛澤東出席了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慶祝大會,參加了紅場閱兵式;并陪同毛澤東會見蘇聯各界著名人士……之后,又以中國代表團團長身份,參加在埃及開羅召開的亞非人民團結大會;又經匈牙利,飛羅馬尼亞,再到莫斯科,直到20日才返抵北京。
回京不過數天,郭沫若就寫下了那首產生很大影響、如今卻頗遭詬病的詩作《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
在一萬公尺的高空,
在圖104的飛機之上,
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
機內和機外有著兩個太陽。
不倦的精神呵,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響曲的樂章;
像靜穆的崇山峻嶺,
也像浩渺無際的重洋。
詩尾注明寫作時間為“1958年1月25日”。
這首寫于該年年初的詩作,不過是郭沫若當年所作眾多此類詩中的一首。當年2月,郭沫若到京郊西紅門鄉(xiāng)曙光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參觀,并即席揮毫作詩一首:
一九五四年初現曙光,
一九五八年跨過長江,
今后是永不下山的太陽,
把西紅門鄉(xiāng)造成天堂。
這樣的文字,運用了一點點詩歌手段,但畢竟沒有實質內容,所以只好揀一些熟詞大話,“長江”“太陽”“天堂”來填充。今天看來,很難有打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