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智 (1)

三國智 作者:程文超


前言

一直以來,三國期間發(fā)生的歷史故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那些人和事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智慧,包括權(quán)謀智慧、戰(zhàn)爭智慧、處世智慧、日常交際智慧、修身智慧、管理智慧等等。

確實,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演義體小說《三國演義》就是一部部波瀾壯闊“戰(zhàn)爭大片”,這些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正面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筆墨卻不多,而把重點放在了“戰(zhàn)略決策”的制定、出爐上,官渡對峙、草船借箭、舌戰(zhàn)群儒、七擒孟獲、陰平度險等等每次戰(zhàn)役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故事,無不包含著智慧、才略和膽識。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自己民族的歷史中,吸收智慧的營養(yǎng)。但往往又走進了智慧的小胡同,難以登堂入室。比如說對于什么是智慧的認知,有人就把它等同于權(quán)謀,有人就把它等同于權(quán)變。我們說,所謂智慧,既包括這些權(quán)謀、權(quán)變,但又不僅僅只有這些。

古人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游”,意思是三國演義里邊的計謀實在威力巨大,往俗了說就是“太歹毒了”,水淹七軍、火燒赤壁、火燒連營幾十萬大軍“笑談間灰飛煙滅”,在沒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東漢末年,實在讓人不寒而栗。但是話又說回來,古人正是依靠這些計謀才能以弱勝強在群雄并起的亂世中從弱變強,成就一番霸業(yè),既有氣吞山河的胸懷又有忍辱負重的韜晦,才能成功,像呂布那樣的赳赳武夫、像劉禪那樣的庸碌之人、像楊修那樣的鋒芒畢露的所謂才子,注定是劃過歷史天空的一顆流星,無法永久地留下印記。

三國的歷史博大精深,影響至遠。演繹其故事的《三國演義》就是快樂與智慧的源泉,很多“案例”在今天依然非常實用??梢哉f,每個人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收獲。新的感悟和收獲投放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可以讓我們收獲更完滿的人生,一定可以使我們生活的更精彩。

三國故事是中華民族文韜武略的集大成者,這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聰明人讀“三國”,不但看到刀光劍影的情節(jié),還能悟到做人的真諦、處事的原則和生活智慧。聰明人讀“三國”,能舉一反三,通過古人之事,推知當(dāng)今勝敗。所以,借“三國”智慧,解讀人生成敗的智慧之源,對我們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著莫大的借鑒意義。它可以讓我們認清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guān)系,從而在復(fù)雜的人際交往中穩(wěn)住陣腳,把看似難辦的事一次性地“擺平”、把那些生活中的溝溝拌拌一次性的“鏟掉”。本書引領(lǐng)你解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微言”,又有“大義”。

大道無言,真正有用的東西都藏在我們的頭腦中。古人又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借鑒“三國”智慧,可以使我們洞悉商場的兇險,凡事多轉(zhuǎn)幾個心眼。一個人靠力氣與人較量,是匹夫之勇;靠一手絕活與人競爭,是一技之長,充其量只能算個手藝人;若是一個人靠腦力在生意場上打拼,那么他才算真正步入了成功老板的行列。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制者強。借鑒三國智慧,可以使我們洞悉世情,凡事多轉(zhuǎn)幾個心眼,“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時代,誰僅靠力氣與他人一較短長,不僅是匹夫之勇,而且也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靠一手絕活、靠一技之長與人競爭,最多也只能緊緊追趕時代的脈搏;若是一個人靠腦力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打拼,那么這個人就會矯而不群了,不獨能取得大的成就,而且能取得家庭、人際、休閑、工作等的協(xié)調(diào)健康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審時8

龐統(tǒng)三策得益州:明確方案,成功之本p452龐士元議取西蜀

臥龍審勢治蜀中:因勢制宜,寬嚴有道p272諸葛亮

諸葛疑兵敗曹操:了解對手,因敵制勝p540諸葛亮智取漢中

司馬千里破公孫:因敵施法,攻敵之短p798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孔明仲達遙斗智:算在敵先,引敵就范p747司馬懿入寇西蜀

蜀魏對陣渭河岸:以己度敵,破彼之破p693諸葛亮智取三城

曹操得隴不望蜀:知止常止,終身不恥p503曹操平定漢中地

陸遜勝利反撤軍:居安慮危,處治思亂p628陸遜營燒七百里

造勢8

荀彧獻策間呂劉:制造矛盾,利用矛盾p100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孟德輕騎劫烏巢:攻其一點,帶動全局p225劫烏巢孟德燒糧

翼德借酒誘張郃:折己之長,示敵以短p525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羊祜懷柔治荊州:柔能勝剛,弱能制強p895降孫皓三分歸一統(tǒng)

曹操借勢提聲望:不斷借勢,提高自己p98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陸遜謙卑關(guān)羽驕:山峭者崩,澤滿者溢p564陸遜

劉備造勢得荊益:反客為主,另辟蹊徑p82陶恭祖三讓徐州

鐘會伐蜀先震吳:聲東擊西,謀而后動p861鐘會

待機、8

孔明后發(fā)平叛亂:避其銳氣,后發(fā)制人p650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袁紹計取冀州城:趁火打劫,亂中取勝p47袁紹磐河戰(zhàn)公孫

孫策有謀占江東:謀萬世者,不謀一時p217碧眼兒坐領(lǐng)江東

魯肅大智求不?。捍笥氯羟?,大智若愚p325魯子敬力排眾議

袁曹官渡長相峙:情見勢竭,必將有變p221戰(zhàn)官渡本初敗績

司馬詐病賺曹爽:深藏不露,待機而動p801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孫權(quán)甘心稱魏臣:忍辱負重,等待時機p612孫權(quán)降魏受九錫

馬超增兵曹操喜: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弊p441曹操抹書間韓遂

決策8

孔明安居平五路:大處著眼,小處入手p639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龐德猶豫被水淹:優(yōu)柔寡斷,坐失良機p558龐令明抬櫬決死戰(zhàn)

魏延北伐出奇計:謹慎分析,方能行險p789魏延

郭嘉縱論敗與勝:準(zhǔn)確判斷,快速行動p247郭嘉遺計定遼東

司馬克日擒孟達: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p709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徐晃背水遭慘?。簷C械照搬,沒有出路p91徐晃

劉備執(zhí)意伐東吳:能勝強者,必先自勝p615先主征吳賞六軍

賈翊能料勝敗機:集思廣益,從善如流

用人12

甘寧百騎劫曹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p510甘寧百騎劫魏營

三將并力守合淝:知人善任,擇人任勢p506張遼威震逍遙津

孔明屢用激將法:激將得法,事半功倍p524黃忠、p529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劉備哭和曹操笑:流露真情,真誠激勵p310趙子龍單騎救主

孟德以貌待張松:以貌取人,失去人才p447張永年反難楊修

劉備揮淚送徐庶:訴諸情感,留人留心p270徐庶走馬薦諸葛

孟德用人有良策: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周泰以死報孫權(quán):惠不在大,在乎當(dāng)厄p370周泰

魏明帝辨識劉曄:取人之道,觀其言行

諸葛亮無人可用:求全責(zé)備,無人可用

曹操為何寵武將:策劃執(zhí)行,同等重要p416曹操大宴銅雀臺

孫權(quán)不疑諸葛瑾:疑人不用,用人不疑p547諸葛謹

修養(yǎng)12

曹操大度赦仇奸:胸懷寬廣,能容人過p80曹操

關(guān)羽輕敵走麥城:物極則反,器滿則傾p572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

劉備以德取西川:以德服人,萬眾歸心p490劉備自領(lǐng)益州牧

司馬忍辱受女衣:能夠忍辱,方能負重p705司馬懿

魏延狂妄終被斬:意氣用事,悔之晚矣p790武侯預(yù)伏錦囊計

馬謖比不上王平:活學(xué)活用,才是真懂p712馬謖

孔明輪戰(zhàn)講信義:以誠待人,以信為本p759出隴上諸葛妝神

呂蒙讀書刮目看:人貴有志,學(xué)貴有恒p283呂蒙

禰衡恃才罵曹操:傷人以言,深于矛戟p168禰正平裸衣罵賊

鐘會妄耍小聰明:德才兼?zhèn)洌绞蔷觩879入西川二士爭功

袁紹不納謀臣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235袁紹

曹仁南郡敗周瑜:成功之后,仍需冷靜p378曹仁、p379曹仁大戰(zhàn)東吳兵

任職8

臥龍為何投劉備;客觀分析,擇主而仕p282定三分隆中決策

鳳雛殞命落鳳坡:爭強好勝,適得其反p349龐統(tǒng)

曹操割發(fā)代斬首:賞罰分明,不避親貴

田豐法正語各異:提出建議,要講方法p243法正

姜維黷武損國力:繼承前任,揚長避短p727姜維

馬謖大意失街亭:選拔人才,要看特長p714馬謖拒諫失街亭

孔明親躬理萬機:事必親躬,得不償失

鄧艾忘形遭陷害:立功之后,勿忘溝通p845鄧艾

危機6

孫堅換幘脫險境:金蟬脫殼,走為上策p43匿玉璽孫堅背約

曹操機變獻寶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p28謀董賊孟德獻刀

何進愚蠢引董卓:目光短淺,越忙越亂p14何國舅謀誅宦豎、p25董卓

張飛喝退百萬兵:臨危不亂,虛不露怯p314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備韜晦應(yīng)曹操:韜光養(yǎng)晦,低調(diào)做人p152曹操煮酒論英雄

趙云空營戰(zhàn)曹軍:有膽有識,方是將材p536據(jù)漢水趙云寡勝眾

成敗8

魯肅大義薦龐統(tǒng):己欲立者,必先立人p425耒陽縣鳳雛理事

劉備獻計攻宛城:圍師必闕,以亂其心p10劉備

討董聯(lián)軍心各異:團隊精神,事關(guān)成敗p31發(fā)矯詔諸鎮(zhèn)應(yīng)曹公

郭嘉遺計除二袁:處理問題,緩急有別p550郭嘉

孔明未勝先慮?。河计涑桑貞]其敗p785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東吳偏安不進?。翰凰歼M取,則難自保p108孫權(quán)

徐庶龐統(tǒng)無規(guī)劃:事業(yè)成敗,重在規(guī)劃p268徐庶

司馬識出空城計:保存對手,保護自己p717武侯彈琴退仲達

審時

龐統(tǒng)三策得益州:明確方案,成功之本p452龐士元議取西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入蜀,欲使擊漢中張魯。劉備卻屯兵葭萌,“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伺機奪取益州。次年,曹操擊孫權(quán),孫權(quán)求救于劉備。劉備致書劉璋云:“孫氏與我本為唇齒,關(guān)羽兵弱,今不往救援,則曹操必取荊州,憂患甚于張魯?!辈⒄垊㈣百Y助兵員一萬及軍需。劉璋只愿借給他“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劉備拍案大怒:“吾為汝御敵,勞力費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土卒效命乎?”由此二劉在利益上的矛盾很快轉(zhuǎn)變?yōu)楣_的軍事對抗。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行動?劉備問計于龐統(tǒng)。龐統(tǒng)向劉備獻上中下三策:“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guān)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guān)隘,先取涪城然后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眲浔容^認為:“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庇谑?,采用了龐統(tǒng)的中策,輕而易舉奪了涪水關(guān),然后下雒城,取綿竹,直搗成都,最后占據(jù)蜀中,奠定了與魏、吳三分天下的基礎(chǔ)。

就龐統(tǒng)三策的內(nèi)容來看,風(fēng)險都很大,并無必勝的機會,不是很容易下決定。

所謂的下策退還白帝,就是將劉備的軍隊全面撤離益州,駐守在益州與荊州的交界,再慢慢另外構(gòu)想如何攻取益州。這是一條消極的策略,并不是進攻益州的方法,而是撤退等待機會。從后來的情況看,此時廣漢太守張肅察覺其弟張松與劉備通謀不軌,懼怕禍及己身,向劉璋告發(fā)了張松。劉璋遂殺張松并敕白水關(guān)戌守將,文書不再與劉備通報。如果劉備采取這條消極策略,將再也沒有機會占領(lǐng)益州。

上策直取成都,劉璋不擅于軍事,向來又無備戰(zhàn)準(zhǔn)備,如果大軍突襲,一次便可成功,但孤軍深入,如果敵人有備,恐怕就會全軍覆沒,再也無法東山再起。況且劉璋現(xiàn)在已經(jīng)對劉備有戒備心理,很難判斷他是否已經(jīng)有了作戰(zhàn)準(zhǔn)備。家底本就不厚的劉備當(dāng)然不敢冒此大險。

中策“佯以回荊州為名”,誘出涪關(guān)守將楊懷、高沛,“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先取涪城”,然后再取成都。這種翻臉殺人的招式,雖然陰險,但是有效,尤其劉備當(dāng)初還是以盟軍的身分進入益州,協(xié)助劉璋抵抗宿敵張魯,益州人都很相信劉備。這條計策成功概率最大,最后也的確成功了。

龐統(tǒng)為劉備獻三策這件事說明:作為一名決策者,最重要的是眼力,是選優(yōu)能力。決策就是從擬定的諸多方案中選擇一最優(yōu)方案而進行的分析、判斷過程。選優(yōu)的前提是多方案,選優(yōu)的過程是利害相較,對不同方案進行評價。如果只有一個方案,那就失去了比較和選擇的余地;如果沒有對每個方案的論證和評估,決策就失去了依據(jù),決策的趨利原則就得不到保證。

究竟選擇哪一種方案好,不能單從方案自身來評定方案,而應(yīng)當(dāng)從自己的目標(biāo)和戰(zhàn)略全局的態(tài)勢著眼。龐統(tǒng)為劉備提出的上、中、下三策,是就軍事斗爭中的利弊得失相比較而言。劉備選擇何策,則有其政治目的。政治是全局,軍事斗爭失去了政治目標(biāo)就沒有方向。領(lǐng)導(dǎo)者一定要有戰(zhàn)略頭腦,否則眼光只局限在局部上,就會使自己視野狹窄,看不到大局,看不到宏觀上的發(fā)展趨勢,常常會因小失大。劉備要以自己這個“明主”取代劉璋那個“暗主”,不僅需要有個出師有名的借口,還需要表現(xiàn)出仁義之師的姿態(tài),這樣才有利于收服民心,所以行動不能操之過急。

正確的選擇是如此重要,然而現(xiàn)實生活當(dāng)中很多的人面臨選擇的時候卻非常草率。一個人在影響自己未來命運的選擇上花費的精力,竟然比花在購買衣服上的心思還要少。當(dāng)然,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于自己的決定。他們之所以選錯,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選擇。很多人認為自己無法了解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換來換去,希望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但許多年過去了,仍然很迷惑。

企業(yè)發(fā)展也是同樣的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沒有選擇對明確的方向以前,單純的談速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有時等待的效果甚至優(yōu)于行動。沒有明確選擇的行動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失敗。

有什么樣的選擇,也就有了什么樣的人生。今天的現(xiàn)狀是你幾年前選擇的結(jié)果,今天的選擇決定你幾年后的狀況。

請看下面這個故事: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仍然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向智者請教。智者叫來正在砍柴的3個弟子,囑咐說:“你們和這個年輕人到五里之外的山中,打盡可能多的柴火回來。”年輕人和3個弟子沿著門前湍急的江水,直奔山中。

等到他們返回時,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們——年輕人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扛著兩捆柴,蹣跚而來;兩個弟子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擔(dān)左右各擔(dān)4捆柴,后面的弟子輕松地跟著。正在這時,從江面駛來一個木筏,載著小弟子和8捆柴火,停在智者的面前。

年輕人和兩個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唯獨劃木筏的小徒弟,與智者坦然相對。智者見狀,問:“怎么啦,你們對自己的表現(xiàn)不滿意?”“大師,讓我們再砍一次吧!”那個年輕人請求說,“我一開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動了,扔了兩捆;又走了一會兒,還是壓得喘不過氣,又扔掉兩捆;最后,我就把這兩捆扛回來了??墒?,大師,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p>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個大弟子說:“剛開始,我倆各砍兩捆,將4捆柴掛在扁擔(dān)上,我和師弟輪換擔(dān)柴,不但不覺得累,反倒覺得輕松了很多。最后,又把他丟棄的柴挑了回來?!?/p>

劃木筏的小弟子接過話,說:“我個子矮,力氣小,別說兩捆,就是一捆,這么遠的路也挑不回來,所以,我選擇走水路……”

一個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沒有錯,關(guān)鍵是怎樣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也沒有錯,關(guān)鍵是走的路是否正確。取成都也好,挑柴禾也好,告訴我們的是同一個道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