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劉解憂,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為了維護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聯(lián)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烏孫國。一生嫁給了三個烏孫王,直到年過七十歲,上書漢帝,得歸故土。
[君子心語]:解憂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漢朝謀求最大的利益,但這是四面楚歌下的孤軍奮戰(zhàn),因為烏孫國跟匈奴的關(guān)系不是憑借她一個小小的公主所能拆分的,她最后失敗了,可是她精神不死,每為某些神圣獻身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不是嗎?
1.沒有眼淚的和親
和親,在歷史上是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quán)的首領(lǐng)之間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lián)姻,盡管雙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完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zhàn)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好。
和親的媒介,就是帝王家的公主們。
這樣,就產(chǎn)生了無數(shù)血和淚的故事。金尊玉貴的她們,要離開溫暖的家鄉(xiāng)遠嫁塞外蠻荒之地,要忍受極大的委屈遵從胡人的風(fēng)俗——生于帝王之家,命中注定,要成為政治的工具與犧牲品。
可歷史就是歷史,王朝更迭,民族戰(zhàn)爭,哪里能顧及到一個女人的眼淚?
但也有勇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這里不僅指的是眾所周知的王昭君,還有更優(yōu)秀的一個女人,她叫劉解憂。
從血緣關(guān)系上考究,劉解憂是漢武帝的遠房侄女,是楚王劉戊之孫。而楚王劉戊就是“八王之亂”之一,因此平亂之后,這個家族不可阻止地衰落下去,沒有人敢再去親近叛臣后代——盡管是劉氏血脈,天朝貴胄。
但是皇帝并沒有忘記他們,痛擊匈奴需要聯(lián)合周邊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烏孫國。自然需要和親,和親需要王室子孫,這個誰也不愿意抗起的責任就落在衰落的劉戊家族上。
解憂注定是犧牲品。
先前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已經(jīng)不堪生活折磨,病死烏孫。漢帝為了聯(lián)合烏孫,還是讓解憂遠嫁到烏孫國,是皇命,也是責任。
天朝上國的嬌女卻要去蠻荒之地,嫁給一個從來不認識的外族人——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也是流著眼淚的。
但解憂沒有眼淚,史載她“欣然從命”。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那個堂姐剛剛死在那里,也不是不知道烏孫國是怎樣的落后與荒蠻,更不是不知道自己去意味著什么,可是她“欣然從命”。
那是一種抗爭。
作為皇室子孫,一出生卻受人歧視,成長于漸漸衰落的家族里,幼年的不幸給了她異于常人的勇氣和力量。
和親,是一個重擔,也是一次機會。她將為漢家王朝的安定貢獻力量,她將成為邊疆和平的使者:因為她,多少戰(zhàn)爭可以避免,多少戰(zhàn)士可以不再流血;因為她,戊家子孫從此可以抬頭做人。
只能沒有眼淚。
2.一個人的戰(zhàn)爭
按照當時西域游牧民族的風(fēng)俗,父死子尚——只要繼位的不是你兒子,你就必須嫁給繼子或者繼孫——這在中原算是禽獸行為,卻是胡人的風(fēng)俗制度。
一個深受中原儒家禮教熏陶的千金貴族女子,一旦和親,就意味著必須嫁很多次,而且是嫁給自己的繼子——這種倫理的羞辱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能承擔起的。大部分和親的公主們都抑郁而死,她們有的是水土不服,有的是想念中原,更多的是不能忍受這種風(fēng)俗的屈辱。
細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時上書武帝,結(jié)果武帝回復(fù)“從其國俗”,結(jié)果細君嫁給繼孫,五年以后就抑郁而亡;連主動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給繼子之前,都寫信給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們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違,只是這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屈辱,她們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