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知識界,特別是在海外的知識分子群體中,民主彌賽亞的思想特別盛行,一些觀點往往具有片面、激進和非理性的特點,持有這種思想的人往往特別崇拜西方的競爭性民主選舉,往往將民主的廣闊內(nèi)涵簡化為西方多黨制和選舉制,往往認為西方式選舉是救世主。其實這種民主彌賽亞的思想是和晚清、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來的一些思想一脈相承的。筆者在這里絕不是要否定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這兩項運動當然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積極正面的社會運動,宣揚了民主和科學的理念,讓民主和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這兩項運動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足和缺陷,對后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影響非常深遠。林敏生在1996年發(fā)表的《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tǒng)思潮與中式烏托邦主義》一文中談到譚嗣同對民主的看法時說到:"他的根據(jù)普遍性宗教與道德述求所進行的對西方民主的接納,洋溢著對西方民主的熱情贊仰與道德想像,卻不易接受'歷史感'的節(jié)制--不傾向于仔細了解民主在西方歷史脈絡中的發(fā)展以及由此而知其實質(zhì)與限制,也不傾向于考慮在中國的歷史環(huán)境中,如果要采納西方的民主制度與文化,將會有哪些困難?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林的剖析是很深入的,新近一些對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研究都展示了一些相同的特點,五四時期的民主觀帶有非常強的民主彌賽亞色彩和脫離中國現(xiàn)實與具體國情的特點,對以后中國一些知識界人士有特別強烈和深遠的影響。筆者必須要指出的是,今天在國內(nèi)和海外盛行的一些精英民主觀點,仍然遠離民主的真正實質(zhì),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不僅難以帶來有利的影響,甚至還會延誤中國現(xiàn)代化。具體表現(xiàn)為如下:
第一,有一種很強的街頭民主運動情結(jié),認為民主就是反政府示威游行和顛覆現(xiàn)存的權(quán)威體系和制度。實際上民主更多的強調(diào)的是妥協(xié)、寬容、博弈和漸進,而不是顛覆與反顛覆,真正的民主制度很少有在街頭完成的。
第二,有一種很強的宗教民主情感,認為要通過學生的獻身和救贖來喚醒廣大民眾。這種觀點是個巨大的誤區(qū),民主更多是一種內(nèi)化在社會內(nèi)部的和平和多元的生活方式,是理性對話,是相互尊重,是和平漸進。沖突和暴力絕對不可能帶來真正的民主。
第三,對民主的理解薄弱,把民主等同于西方的多黨制,對民主實質(zhì)的內(nèi)涵和民主理論了解很少,對民主的程序和技術(shù)上的操作了解很少或是不感興趣。我們在很多場合都會發(fā)現(xiàn),不少高知識群體的人連一場普通的選舉都完成不好,有時候甚至是亂糟糟的,整個程序毫無章法,但大家一談到西方的民主體制卻是瑯瑯上口,口若懸河。對民主的抽象了解多,對民主程序不甚了了,的確是我們社會一大通病。
第四,有一種很強的民主彌賽亞思想(特別是在海外),認為民主制度就是普世真理,認為只有實行了多黨制才算是民主國家。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帶有很強的民主宗教情緒,極易發(fā)展成民主至上主義。在他們的眼里,世界上只有兩種國家,要么是民主國家,要么是獨裁國家,絕無中間灰色領域的可能;世界上的人也只要兩種,要么是支持民主的,要么是反對民主的,絕無中間地帶;世界上所有的議題歸結(jié)起來就是一個議題--民主議題,其他議題如經(jīng)濟、金融、社會、法律、財政等議題歸根結(jié)底都是民主議題。這種民主至上主義發(fā)展到最后就是一種極端思維,他們仿佛戴上了一副有色民主眼鏡,一戴上后,就覺得世界上應該只有一種顏色,要么民主,要么獨裁,要么好,要么壞,美國是民主的,所以美國就是好的。這種思維發(fā)展到最后就是一種偏執(zhí)狂,連美國入侵伊拉克都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事件被他們簡化為民主對獨裁。其實,世界是如此多元,顏色是如此豐富多彩,即使是民主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是如此的廣闊,民主制度在各國的實踐也是如此的不同,如果硬要把民主宗教化、一元化,硬要把民主解釋成美國模式,硬要把世界所有的問題歸結(jié)成民主問題,就會產(chǎn)生認知上的巨大謬誤,就會遠離人類正常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