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諸侯之所以結成聯(lián)盟,名義上是匡扶漢室,其實是在尋找機會。在他們之前,董卓抓住了機會,一個人獨享了勝利果實。有這么一個榜樣,其他人很有些“見賢思齊”的想法。對他們來說,打倒了董卓,自己無論在政治資本上還是實利上,都會有極大收獲。既然只想撿便宜,自然是出工不出力,因為沒有人想拿自己的家底去同董卓“死磕”。十八路諸侯的聯(lián)盟解散之后到曹操統(tǒng)一北方之前,導致天下戰(zhàn)亂不斷的正是袁氏兄弟、公孫瓚、孫堅、曹操、張楊、馬騰、張邈、陶謙等地方諸侯。
十八路諸侯的救駕之舉雖是雷聲大雨點小,做樣子的成分居多,其中還夾雜著撿便宜的心理,但畢竟這些諸侯名義上還是擁護“政府”的,聽到有人號召就跟著站了出來。還有不少諸侯連姿態(tài)都懶得做,劉焉父子和劉表就是其中的代表。
益州牧劉焉是漢景帝四子魯恭王劉余的后代,在漢靈帝時代他毛遂自薦去治理益州。臨行之前,漢靈帝特別召見了他,對他說了不少推心置腹的話,無非是希望這位親戚將來能夠為政府出力??墒?,劉焉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上任之后他同“中央”斷絕了來往,在“政府”最需要他的時候玩起了隱身把戲。劉焉死后將位置傳給了兒子劉璋,完全把益州變成了自家的“自留地”。
劉表同劉焉一樣,也是漢室宗親,同樣是魯恭王劉余的后代。身為荊州刺史的劉表地盤很大,“南接五嶺,北據(jù)漢川,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在漢末地方割據(jù)勢力中,劉表算得上是一個“大軍閥”了。
如果劉表、劉焉、劉璋等人能夠堅定地支持“中央”,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相信當時很多“墻頭草”也會跟著響應“政府”的號召??上?,這幾位皇親覺悟都不高。
社會動蕩時期,考驗人的機會多,人性的弱點能得以充分暴露。
三國時期反復無常的代表當數(shù)呂布,三姓家奴的稱號不是白叫的,數(shù)數(shù)呂布跟過的人,一只手都不夠用。在《三國志?呂布傳》中,陳壽是這樣評價呂布的:“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p>
呂布生得一表人才,器宇軒昂,極有男子漢氣概。不過,相貌出眾的人往往愛慕虛榮,呂布也有這個毛病。他的老鄉(xiāng)李肅對此十分了解,知道對自命英雄的呂布來說,名馬的誘惑力是難以抵擋的,因此在“策反”呂布時主張送以赤兔馬。果然,呂布見馬之后大喜,爽快地用義父為籌碼做成了這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