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表明,在杜太后死后,趙氏兄弟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guān)系。北宋的政局朝著盟約所計劃的方向發(fā)展。在杜太后死的時候,她的長孫趙德昭只有10歲。宋太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勝王趙德秀、次子燕王趙德昭、三子舒王趙德林、四子秦王趙德芳。其中趙德秀、趙德林都早亡,而趙德芳年紀很小,真正有望繼承皇位的就是二子趙德昭。但是從960年趙匡胤即皇帝位到976年駕崩,宋太祖在17年間都沒有立過太子。
趙德昭,字日新。他的“燕王”是趙光義封的。趙德昭是賀皇后的兒子,干德二年(964年)出閣,也就是離開皇宮自立。依照制度,皇子出閣即封王。但是宋太祖以趙德昭年紀還小為理由(時年13歲),想讓兒子多歷練一下,因此僅授予趙德昭貴州防御使的官職。973年(開寶六年),趙德昭出任興元尹,之后被提升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終宋太祖之世,趙德昭都沒有被封王。
四王子趙德芳在開寶九年(976年),也就是父親趙匡胤死的那一年才被授予貴州團練使的官職。
相反,趙光義被朝廷寄托了重任。宋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趙光義留守都城;宋太祖還讓趙光義參與預謀和決策軍國大事。趙光義的地位穩(wěn)步上升,先是擔任開封尹,后來又升為中書令。開寶六年(973年)九月,趙光義被封為晉王,兼任侍中。朝廷下詔晉王趙光義上朝的時候排在宰相前面,可見晉王趙光義的地位之重。同時,史書記載兄弟兩人的關(guān)系和睦融洽,有許多“賞花習射于苑中”,“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等記載,顯示兄弟兩人經(jīng)常一起游玩。趙光義曾經(jīng)患病,宋太祖親自探望,并親手為他燒艾草治病。在病中的趙光義覺得疼痛,宋太祖就先在自己身上試驗來觀察藥效。兄弟兩人手足情深的場面令人感動。
歷史記錄清楚表明,宋太祖雖然沒有將繼承人公開表明,但是他對弟弟趙光義的重用和兩位皇子的非核心化使得趙光義在權(quán)力競爭中處于領(lǐng)先地位。我們暫且不管“金匱之盟”的真?zhèn)?,如果宋太祖的確有心傳位于皇子德昭或德芳,那么他為什么又讓皇弟趙光義大權(quán)在握,從而讓其對自己的兒子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呢?
有人解釋說,宋太祖覺得自己身強力壯,還沒有將繼承人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他還沒有刻意地栽培某個人選。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男子超過35歲即可自稱“老夫”。宋太祖已經(jīng)近50歲的高齡了,應該考慮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了。更何況歷朝歷代的皇帝一登基就冊立太子的先例多的是,趙匡胤不能不有所準備。
那么,筆者的解釋就是:趙匡胤的確是有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念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