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作為第一位結束如此眾多苦難的人,提奧德里克居功至偉;因為在他統治意大利的三十年間, 國勢如此鼎盛,以致舊日不幸一掃而光。 然而,在他死后,王位傳給了他的女兒阿瑪拉宗塔的兒子阿塔拉里克,國運不濟,不久,往日混亂重現:因為阿塔拉里克在外祖父死后不久也死了,王位留給了母親,她請來了提奧達圖斯輔佐她治理國家,而他背叛了她。他殺死了她并自立為王,因而,他在東哥特人中變得臭名昭著,查士丁尼皇帝相信能夠將他一舉逐出意大利,于是,任命貝利薩留斯全權負責此事,他已經征服了非洲,趕走了汪達爾人,并將那里置于帝國治下。貝利薩留斯先取西西里,從那里進軍意大利,連克那波利和羅馬。哥特人見此,殺掉了他們的王提奧達圖斯,他們認為他是引起災禍的原因,他們推選了維提吉斯為他們的王,經過幾番較量,維提吉斯在拉文納被貝利薩留斯包圍并俘獲;但貝利薩留斯還沒來得及乘勝追擊,就被查士丁尼召回,并為喬瓦尼和維塔利所替代,此二人在行事作風上與貝利薩留斯截然不同,反使哥特人勇氣倍增并推選維羅納的總督伊爾多瓦杜斯為他們的王。在伊爾多瓦杜斯被殺之后,托蒂拉繼位,此人打敗皇家軍隊,收復了托斯卡納和那波利,并奪回了幾乎所有貝利薩留斯從他們手中奪取的其他地區(qū)。有鑒于此,查士丁尼重新命令貝利薩留斯征討意大利;而他只帶少量兵馬,因而這一次非但沒有重新贏得好名聲,反而將上次的勝利為他帶來的聲譽丟得干干凈凈。因為,托蒂拉帶著人馬在奧斯蒂亞與貝利薩留斯遭遇,并在后者的眼皮底下攻陷了羅馬;此城既無法堅守又不能資敵,于是,托蒂拉毀掉了大部分城池,驅逐其人民,并將元老院議員悉數劫持,托蒂拉毫不顧忌貝利薩留斯,而是帶著人馬去卡拉布里亞攻打趕來救援貝利薩留斯的希臘軍隊。看到劫后的羅馬,貝利薩留斯轉念想完成一項豐功偉績,因而,進入滿目瘡痍的羅馬之后,他就下令盡快重建城墻,重新召回其居民。然而,他的這項豐功偉績卻是時運不濟,因為查士丁尼此時受到帕提亞人的進攻,召回了貝利薩留斯;后者為了聽從圣上的旨意而撤離了意大利,而將其行省讓與了托蒂拉,他重新占領了羅馬。而這次羅馬未受到上一次那般的殘酷蹂躪,多虧了在當時以賢能大德著稱的圣本尼迪特苦苦相勸,托蒂拉轉而試圖重建羅馬。與此同時,查士丁尼處理完了帕提亞人的問題,又想重新派出一支軍隊解救意大利;然而,斯拉夫人,新的北方民族,已經渡過了多瑙河,開始攻打伊利里亞和色雷斯,在此情形下,托蒂拉幾乎占據了整個意大利。擊敗了斯拉夫人之后,查士丁尼命令納爾塞斯,一名極具軍事才能的宦官,率領軍隊,進入意大利。納爾塞斯到達意大利之后便擊敗并殺死了托蒂拉,而潰敗的哥特人余部退入帕維亞,在那里推舉特亞斯為他們的王。另一方面,納爾塞斯在此役勝利后占領了羅馬,最后在諾切拉與特亞斯進行決戰(zhàn),擊敗并殺死了特亞斯。由于這場勝利,哥特人從提奧德里克到特亞斯在意大利長達七十年 的統治滅亡了。
七、然而,意大利剛從哥特人手里被解放,查士丁尼就死了,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查士丁 ,而查士丁尼的皇后索菲婭建議將納爾塞斯召回,由朗吉努斯接替他。像其他人一樣,朗吉努斯也定居在拉文納,此外,他還為意大利帶來了新的組織形式;他沒有像哥特人那樣建立行省制度,而是按照每一個城鎮(zhèn)的重要性任命一名首領,稱其為公爵。在這樣的安排下,羅馬不再比任何其他城市更受重視,因為一直沿用的執(zhí)政官和元老院被棄置不用,使其降格為公爵的管轄之下,每年由拉文納派出,并將其命名為羅馬公爵領地;而留在拉文納代表皇帝統治整個意大利的人,被授予總督(Esarco)的頭銜。如此劃分更輕易地導致了意大利的毀滅,并給了倫巴第人機會,使他們更快地奪取意大利。
八、納爾塞斯對皇帝憤慨至極,因為他被解除了意大利的管理權,而這是依靠他的勇氣和鮮血奪取的;索菲婭猶嫌將他撤回不夠刺激他,她又說了些充滿辱罵的話,她說她希望他回來和其他的太監(jiān)們一起紡線;納爾塞斯?jié)M懷憤恨,于是建議阿爾博因,當時統治潘諾尼亞的倫巴第人的王,進攻并奪取意大利。如前所述, 倫巴第人進入多瑙河流域地區(qū),埃盧林人和圖林根人先前居住在這些地區(qū),直到他們的王奧多阿瑟爾率領他們侵入意大利;在此定居一段時間后,倫巴第人處于阿爾博因的統治之下,此人兇殘暴虐而又膽大魯莽,倫巴第人在其率領下渡過多瑙河,與占據潘諾尼亞的澤皮第人王科芒多會戰(zhàn),并擊敗了他。阿爾博因在戰(zhàn)俘中發(fā)現了科芒多的女兒羅斯蒙達,娶她為妻,并據潘諾尼亞為王;然而,他殘暴的本性沒有改變,將科芒多的頭蓋骨制成了一個酒杯,以此暢飲,來紀念這一勝利。阿爾博因與哥特人交戰(zhàn)期間,曾與納爾塞斯保持友好關系,而此時阿爾博因受到納爾塞斯的邀請入侵意大利,如前所述, 他將潘諾尼亞留給了匈奴人,他們在阿提拉死后便返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這樣,他便來到了意大利;他發(fā)現意大利此時已經四分五裂,于是他占領了帕維亞、米蘭、維羅納、維琴察、整個托斯卡納地區(qū)以及弗拉米尼阿大部,現在這個地區(qū)叫羅馬尼阿。如此迅速地占領了廣大地區(qū),讓阿爾博因認為似乎攻取意大利已經勝利在望,因而他在維羅納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酒酣耳熱之時,他命人將科芒多的頭蓋骨制成的酒杯斟滿酒,端到坐在對面的羅斯蒙達王后面前,為了讓她聽見,阿爾博因高聲說道,在如此歡樂的時刻,她應該和她的父親一起痛飲。這些話就像在這個女人胸口上刺了一刀一樣,使她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她知道阿爾瑪基爾德,一位兇狠的倫巴第貴族青年,與自己的一個侍女戀愛,于是就與這個女人商量好,偷偷地做了安排,讓阿爾瑪基爾德與她睡覺的時候使用了掉包計。依照她的計謀,阿爾瑪基爾德在昏暗處發(fā)現了她,他相信是和侍女、而實際是和羅斯蒙達睡覺;計謀得逞之后,后者現出真實身份,并給他兩個選擇:要么殺掉阿爾博因并將她和王國據為己有享用,要么作為非禮王后的強奸犯被處死。阿爾瑪基爾德同意刺殺阿爾博因,而謀殺成功之后,他們發(fā)現根本無法控制王國,并且擔心倫巴第人會殺死他們,因為他們十分愛戴阿爾博因;于是,他們席卷了王室的財寶,投奔拉文納的朗吉努斯,他十分禮遇他們。在此種種磨難之際,皇帝查士丁駕崩,提比略繼位,他深陷與帕提亞的戰(zhàn)爭之中,無暇顧及意大利事務;這似乎給了朗吉努斯機會,利用羅斯蒙達和她的財寶,一舉成為倫巴第人乃至整個意大利的王;并且,他與羅斯蒙達商議一個計謀,勸她殺掉阿爾瑪基爾德,選擇自己作為她的丈夫。為了達此目的,她準備了一杯毒酒,在阿爾瑪基爾德洗浴完出來,抱怨口渴的時候,她親手奉上;喝到一半的時候,阿爾瑪基爾德感到腹中攪動,懷疑其中有詐,于是,強迫羅斯蒙達喝下余下的毒酒;因而,在很短的時間里,雙雙相繼死去,而朗吉努斯成為國王的希望也一同成為泡影。與此同時,倫巴第人會集在帕維亞,那里已經成為倫巴第王國的首都,選舉克萊菲為他們的王,他重建了被納爾塞斯摧毀的伊莫拉城,并占領了里米尼以及直至羅馬的幾乎所有地方;但他死在勝利的進程中。這個克萊菲兇惡殘暴到了如此地步,不但外族人深受其害,就是倫巴第人也苦不堪言,于是飽受無限王權之苦的倫巴第人不愿再推選一個王,而是在他們中間選出了三十位公爵統領全族。這就是為什么倫巴第人未能占領意大利全境的原因,而他們的統治未能越過貝內文托,因為像羅馬、拉文納、克雷莫納、曼托瓦、帕多瓦、蒙塞利切、帕爾馬、博洛尼亞、法恩扎、弗利和切塞納,有些抵抗過一時,有些則從未被占領過。由于沒有國王,在戰(zhàn)爭中就缺乏果敢決斷;而后來當他們選出一位國王,由于他們已經習慣自由,越來越不服從,并且彼此之間爭吵不斷,這件事情首先阻滯了他們的勝利,最后則導致他們被逐出意大利。關于倫巴第人的事跡就到此為止,羅馬人和朗吉努斯與他們達成妥協,任何一方應該放下武器并享有他們已經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