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也曾為一身浮夸的毛病所煩惱,他在他的家書和日記里也并不諱言,坦誠地向自己的孩子、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年輕時荒唐的一面,所以我們說他的日記簡直可以算是一部東方的《懺悔錄》。
這種坦誠,曾國藩稱之為“血誠”。那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那種“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的赤誠。也就是一誠到底,絕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所以這個“誠”字,也是曾國藩一生中最為強調(diào)的。
對人要誠!對己尤其要誠!
正是因為敢于面對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毛病,曾國藩才超越了大多數(shù)人,也超越了自己,最終改掉了這些毛病。而他改掉這些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我們上一講所講的那個“靜”字。
靜能克浮躁,靜能生智慧,所以每天要練靜功,也就成了曾國藩的一個必修課。
靜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一旦真的能靜下來之后,一個人心地空明,看問題也就看得特別清楚。這時候曾國藩在家訓(xùn)中說了一句名言,也是一個極為深刻的修身認(rèn)識,這句名言后來也成為他家訓(xùn)中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
曾國藩說:“敗人兩字,非傲即惰。”他又說:“最敗人的兩個字,一者傲,一者惰?!保ā对鴩ぜ視罚?/p>
我認(rèn)為這話說得太精確了。我甚至想曾國藩說不定是德甲的球迷,說不定就是拜仁慕尼黑隊的球迷,要不他怎么會說最“敗人抹你黑”的兩個字就是傲與惰呢?
有關(guān)這句名言的意思他還曾在家書中展開來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吾因軍事而推之,莫不皆然?!保ā对鴩ぜ視罚?/p>
就是說,天下的庸人,之所以平庸無為,主要原因就在于一個惰字,也就是懶;天下的有才人,雖然有才,但最后或者一事無成,或者前功盡棄,原因則在于一個傲字,也就是驕傲。曾國藩說,以我多年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來看,天下事莫不如此。
曾國藩的意思我們很明白,也很清楚,但讓人疑惑的是,他的這個“敗人者非傲即惰”的道理,為什么非要以他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來看呢?
說到這個疑惑,就要說到有關(guān)曾國藩和他最得意的學(xué)生李鴻章之間一段有名的公案了。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人,是曾國藩平生最得意的門生,而李鴻章自己也向來以曾國藩衣缽傳人自居,據(jù)說曾國藩死后,李鴻章的口頭禪就是“我老師曾文正公如何如何”??梢姡驮鴩年P(guān)系確實不一般。
李鴻章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第一次沒考上,于是他在父親的建議下,就拜到了曾國藩門下。因為李鴻章的父親和曾國藩是同年進士,也就算是同學(xué)了,古代稱為“同年”,所以李鴻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成了曾國藩的學(xué)生。
事實上,曾國藩對這個學(xué)生是非常器重的。李鴻章?lián)f長得是“南人北相”,身高一米八,能文能武,年輕時胸懷大志,自命不凡,曾經(jīng)自比是西漢時掃蕩匈奴的名將霍去病。他參加科舉之前寫過一組詩,其中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在當(dāng)時尤其被人傳頌,所以曾國藩尤其欣賞他的志向遠(yuǎn)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