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挑起的一場風波由孟子平息了,風波過后,一切又都恢復了正常。王在雪宮住了二日,悻悻地返回了臨淄。
時令剛過中伏,暑熱未退,故孟子仍留在雪宮陪齊宣王賞玩山水風光。一日出宮向東,來到一處,在對峙的兩座峭壁之間,有三塊巨石互相銜接抵撐成橋形,世稱“仙人橋”。橋下是萬丈深淵,隱約能夠聽到澗水奔騰的轟鳴聲,似在千里之外。立于橋上下望,不見其底,只見云穿霧突,只覺寒徹肌骨,毛骨悚然。周圍的山巒,身邊的懸崖,俱都云譎波詭,一行七八人彼此相互攙扶,顫巍地步過橋去,坐于一塊大蘑菇石上歇息喘氣,領略這神仙的境地,品評這成仙的滋味。也許大家都沉醉于仙界幻景之中,半天誰也不言語,后來還是孟子首先發(fā)言,他問齊宣王:“陛下可曾聽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事?”
齊宣王回答說:“偶有耳聞,夫子請言其詳!”
欲霸諸侯、王天下的齊宣王,積極入世,欲解民倒懸的孟子,畢竟不是超塵脫俗的道家,他們置身于仙境,卻在討論塵俗的興衰。
趙武靈王是一個好武任事的國君,他長得非常威武,身高八尺八寸,遠在“昂藏七尺之軀”以上,而且相貌堂堂,有龍虎之威,滿臉的絡腮胡須,皮膚黝黑而發(fā)亮,胸脯有兩尺寬——氣雄萬夫,志吞四海。趙國的北邊與胡人接壤毗鄰,胡人是游牧民族,為了生活方便,同時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好勇斗狠,所以服裝是短衣窄袖,甚至露出一條臂膀來。而漢族的服裝,受禮樂之熏陶,向來是寬袍闊袖,走起路來翩翩起舞,兩只大袖子像張開的翅膀似的,雍容有致,的確是很好看。趙武靈王為了使趙國強盛,下令廢棄中國原來的服飾,改用胡人的裝扮,希望借此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決定遭到趙國王室與大臣們的紛紛反對。
有一天,趙國的輔臣肥義和趙武靈王閑聊,問趙武靈王是否想過世局的變化,軍事的部署,先王們?nèi)绾喭?、襄王等當年的勛業(yè),以及和胡人們的利益相處等等問題。
趙武靈王說,后輩的君王,不忘前輩君王的功勛德業(yè),這是做君主的本分。而為人臣者,則應該研究這些資料,記取歷史的教訓和榜樣,輔助君王,盡量發(fā)揮他們的長處。所以賢明的君主,在平時教化人民有所作為時,就要顯揚先王的功業(yè)。作人臣的,在不得其位時,要涵養(yǎng)孝悌謙讓的德性;在顯達時,就要為百姓們謀福利,同時輔助君王的功業(yè)。這就是君道與臣道的不同。
現(xiàn)在我想向胡、翟這兩個鄰邦拓展領土,以繼承襄王未完成的功業(yè),但是也許我這一生都不可能實現(xiàn)。因為只有當敵國弱小的時侯,我們才能趁機拓展領土,才能夠用力小而功業(yè)大,不必耗盡民力,而得到如先王般的功業(yè)榮耀,但目前的情勢是強鄰壓境,胡人、翟人都那么強悍,這就難辦了。
現(xiàn)在我也有我的構想,然而凡是有卓越功勛的人,在當初往往會留下不同的習俗,違情悖理的惡名;有獨到見解的人,在當初又往往得不到人家的信任,會受到妒忌和反對。
肥義卻是贊成趙武靈王的,他說,對一件事猶豫不決,就難以成功;對一個行動遲疑不定,就難有結果。現(xiàn)在你不妨決定這一革新措施,不要顧慮別人的議論。俗話說,“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睆那八吹接忻缛ィ?jīng)隨俗而舞,而禹甚至敞開衣服到裸體國去訪問。他們都不是為了縱欲和享樂,而是為了德業(yè)上的遠大理想而隨俗變通。所謂“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一個笨人,在事情發(fā)生之后,都還不明究理;而聰明人,在事情尚未發(fā)生時,就已洞燭先機。你就照這決定去辦吧。
趙武靈王不是對穿胡服這件事本身猶豫,而是怕天下人譏笑。既然肥義也堅決支持,便下定了決心,自己先做了一套胡服,準備早朝時穿起來和群臣見面。
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長輩,素有威望,趙武靈王恐怕遭其反對,先派了一位大臣王孫緤(xiè)去疏通,請公子成也能響應改換服裝。疏通不成,于是趙武靈王親自到公子成家解釋,說服裝不過是要穿用方便,禮義也是為了處事方便。古圣先賢訂下的禮法,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禮而來的。像南方的越國,他們一個個披散著頭發(fā),衣服不整地露個右膀子,渾身刺滿了花紋;而吳國人甚至把牙齒染成黑的,額上刺些怪里怪氣的花紋,頭上戴的是魚皮帽子,衣服則縫得粗里粗氣。這在我們看來,簡直就像野人,但他們卻覺得安逸而自在。總之,不同的裝扮,都是因地制宜,只要對大家方便,不一定要統(tǒng)一,像儒家,同是一個老師教的弟子,他們發(fā)揮的文教就各不相同。最后他指出,變更服裝,是為了便利于教百姓習武,以達到開拓領土的目的,以洗雪國恥。于是公子成同意了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