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美術(4)

牛津歐洲史(第一卷) 作者:(美)羅賓·W.溫克


3.建筑1546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同意出任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總建筑師。圣·彼得大教堂的許多特點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與哥特式的區(qū)別開來。哥特式大教堂的頂部為塔式尖頂;圣·彼得大教堂的頂部為高出地面435英尺的巨大而厚重的圓頂。哥特式的建筑窗戶宏大,尖狀拱門,高拋的拱頂,營造出一種渴望恩典,不為凡俗所縛的印象。圣·彼得大教堂由于其厚重的墻體、堅實的圓柱以及原形的拱門,看起來似乎十分穩(wěn)固、牢不可破。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分享了人文主義者對柏拉圖完美理念和完美幾何形式的熱情。安德烈亞·帕拉第奧(1508—1580)是16世紀意大利風格的最主要的建筑理論學家,強調按照希臘十字架平面圖設計教堂的象征意義。這種設計具有四個等長的臂狀結構,與用于哥特教堂的拉丁十字架設計形成對比。這種風格使用一種長臂結構,從而形成教堂的中殿。如果希臘十字架臂狀結構的兩端為圓形,并且臂狀結構之間的空間全部設計為圓形的小禮拜堂,那么,此結構就構成了一個圓形建筑。帕拉第奧本人設計了許多雅致的建筑物。其中有位于威尼斯大運河河口處一島嶼上的圣·喬吉奧·馬焦雷大教堂,眾多的宮殿、公共建筑物、別墅以及其家鄉(xiāng)維琴察地區(qū)的一個希臘劇院。他還著有四卷本的關于建筑的研究著作,后者傳播了帕拉第奧風格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私人買得起豪華的住宅。世人法律意識的增強以及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意味著一個家庭不再需要成為一個堡壘。精致的別墅點綴著意大利鄉(xiāng)村,而在城市,雄偉壯麗的公共建筑別具特色,將商業(yè)區(qū)和住宅區(qū)連接起來,這樣的情景今天在全意大利依然可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