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健康新知節(jié)目的報道中我們可歸納出以下3種手法:
(1)任意嫁接符合節(jié)目需要的科學理論
關西電視臺記者會的道歉聲明指出,美國研究減肥的并非舒華茲教授,而是華盛頓大學藥學系的丹尼斯·維拉理爾副教授。
我通過在醫(yī)學論文資料庫中查證后了解,維拉理爾副教授的研究團隊確實寫過相關的學術論文,并且證實老年人若攝取大量脫氫表雄酮,可有效減少腹部脂肪。但是,維拉理爾副教授的團隊并不曾做過豆類植物所富含的異黃酮與脫氫表雄酮的關聯(lián)性研究。
再進一步查證,發(fā)現(xiàn)另有學者的研究論文指出,提供大量異黃酮給培養(yǎng)細胞,確實可以促進細胞產生脫氫表雄酮。
但這份結果并不見得適用于人體。人體組織何其復雜,透過細胞培養(yǎng)技術所做出的試驗結果,能夠順利通過人體試驗的概率微乎其微,何況針對老年人的試驗結果也不一定適用于中年人或年輕人。
更重要的一點,證實脫氫表雄酮完全不具減肥功效的研究論文已于2006年發(fā)表。另一項證實人體攝取異黃酮對體內脫氫表雄酮含量毫無影響的試驗結果,也早在2001年和2005年公開發(fā)表過。
總之,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納豆與減肥兩者可以說是毫無關聯(lián)。
(2)完全造假的受訪
節(jié)目通過對數(shù)名受試者進行試驗,證實了食用納豆后體重即會下降。但是如此單純的試驗過程,根本無法證實使體重下降的是納豆的特有成分還是其他食物的成分。
因為受試者依照節(jié)目指示,每天要吃兩盒納豆,一般來說,受試者八成也會因此調整其用餐時的菜單。倘若以日式料理為主,理所當然就減少了來自油炸食品的脂肪攝取,體重減輕便屬必然。而且,參加電視節(jié)目的試驗時,任何人都會在不經意中調整生活的步調,避免暴飲暴食,增加日常的運動量。
證實食品對人體的功效這類研究其實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即便受試者不只一人,也仍有可能湊巧得到相同的結果。而且有些狀況會因受試者本身先入為主地認定“一定有效”,而影響人體的反應,即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為了排除諸如此類的效應,食品的研究一般都必須先從數(shù)千人中隨機選取受試者,并事先了解受試者日常飲食的菜單,詳細檢查他們食用后數(shù)年乃至十年后的健康狀況,以及個人飲食習慣與疾病的特征,等等。換言之,節(jié)目中以數(shù)人為對象的試驗,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不足為信的。
(3)誤導視聽的白衣學者
但電視臺還會使出最后的殺手锏,先是拿出血液檢驗報告,取信一般觀眾,再進一步推出穿著白衣的“專家”或“學者”,消除觀眾的疑心。
出現(xiàn)在“某某大事典”納豆減肥單元的女子大學教授,在造假事件爆發(fā)后接受《每日新聞》采訪時指出:“對于節(jié)目內容,我事前毫不知情,我只是就所知發(fā)表意見?!?/p>
但是經過查證,此人過去在該節(jié)目中出現(xiàn)次數(shù)頻繁,有時談的是“納豆最好碾碎吃”,有時評論的是“生姜有益健康”。這樣一再地配合節(jié)目需求,為節(jié)目代言,我實在不得不說這位學者真是知識廣博、任重道遠啊。
以上這三種手法并不僅僅是針對“某某大事典”節(jié)目,其他電視臺的健康新知節(jié)目也非常懂得活用這些方法。換言之,他們在制作前其實早有定論:先找到一個可以提高收視率的主題,然后嫁接主題所需要的學說、論述,杜撰成一套看似合理的情節(jié),接著再邀請愿意配合代言的學者專家,而完全無視反面的研究,最后則推出一種使用該食材的產品,便算制作完成,公諸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