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是陜西延安柳樹澗人。父親是貧農,受盡了地主階級的殘酷壓迫,所以他從幼年時生活就極為困苦,甚至無處存身。他曾經(jīng)一度當兵,又因性情暴躁,得罪上官,雖然主將陳洪范看他相貌魁偉,赦免了死罪,但還打了一百鞭子。因之他對于地主統(tǒng)治階級的仇恨很深,報復起來自然也更重。又兼著他的性情狹隘,不能與人合作,是個氣量不甚恢弘的人物,但同時也有優(yōu)點:他十分勇敢堅強,那種百屈不撓,始終不與惡勢力妥協(xié)的精神,是有著肯定的作用的。由于這種思想,支持了他一生的行動,也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些偏差。如在湖廣四川確實殺了不少貪官污吏和地主劣紳,但對于老百姓,卻是沒有多所殺戮,甚至絕不"殺及無辜"劉繼莊:《廣陽雜記》。。但統(tǒng)治階級的文人們就加以誣蔑附會,甚至于把清軍進入四川的大屠殺"廬舍灰燼,人煙杳絕"都寫在張獻忠的賬上,這與事實是毫不符合的。
張獻忠被鞭責之后,就于一六三○年(崇禎三年)參加了農民起義運動。在農民軍中,他的資格最老,當王嘉胤率領三十六營時,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及至農民軍攻下鳳陽,高迎祥、李自成西還;張獻忠率師南下廬州,西入湖北。由于農民軍勢力的分散,一六三七年高迎祥在陜西做了壯烈的犧牲,農民軍由盛大而暫時趨向低潮時期。那時明廷派楊嗣昌、左良玉等集中兵力作全面的圍剿,又用挑撥離間的陰謀,從事招撫。一六三八年張獻忠剛由湖北襄陽向四川進發(fā),走到谷城,受到明軍的包圍,為了保全實力,暫時"受撫"。他看到官軍的貪污腐化,更激起他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憎恨。他休息不到一年,于一六三九年(崇禎十二年)就乘機而起,突出重圍,在羅猴山大敗官軍。從此在長江流域發(fā)動起來,與北方李自成的軍隊,分頭作戰(zhàn),獲致了輝煌的戰(zhàn)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