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老天的刻意折磨還是垂憐,練功剛剛見得成效,我又迎來了另一個難關——倒倉。倒倉即是青春期的變聲,是專業(yè)戲曲演員最為重要的關卡之一。歷史上很多少年戲曲英才,都因倒倉導致嗓音失潤,無法繼續(xù)從事戲曲表演。倒倉時嗓音不好聽,也禁止過度用嗓。因此,我并不是學校的主要培養(yǎng)對象,也沒有太多機會跟隨名師學習,更無法擔任主演。我在有些沮喪的同時,也深深地明白,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不能隨波逐流,越要沉淀自己、臥薪嘗膽。我仍然專注于每一個角色,無論是只有兩個字的臺詞,還是只是翻一個跟頭就下場的角色,我都努力做到最好。平日里,由于不能過度勞累用嗓,我就學習科學發(fā)音方法、練習做打之功、學習劇本和表演、拓寬知識面,與其說是對自己嚴格,不如說是苛刻。
臨近畢業(yè)時,我的倒倉基本結(jié)束,嗓音恢復了,藝術(shù)稟賦逐步得以發(fā)揮。當時,我的嗓音情況雖然有所好轉(zhuǎn),高低不擋,但是音質(zhì)不實,所以并不太好聽。于是我下定決心,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喊嗓,這一喊就是三四年,嚴寒酷暑、暴風驟雨,從未間斷。終于,撥開云霧見青天,苦到盡頭甘自來,我的嗓音變得瓷實了,也悅耳了。
承奚之路:漸漸領悟出報國之道
1975年,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戲校畢業(yè)后進入石家莊市京劇團工作。石家莊是四大老生流派之一——“奚派”的大本營,但當年卻罕有奚派繼承者。我所在團的團長、奚嘯伯先生的兒子奚延宏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學習奚派,自此,我便走上了伴隨我一生的承奚之路。
1984年,已經(jīng)26歲的我有幸拜奚嘯伯先生的掌門弟子張榮培先生為師,開始學習傳統(tǒng)京劇劇目。師父遵循一條教戲育人的路子,重教戲更重育人。他從“以字定腔、以情行腔”和“錯骨不離骨”的奚派腔法入手,精心挑選了十幾出傳統(tǒng)戲細致指點,為我夯實了傳統(tǒng)戲“唱念做打”之基礎。
師父傾囊相授,我便更上勁頭。那時候幾乎每天我都會跟師父學戲到深夜?;丶視r我故意不騎車,而是一邊推車而行,一邊背戲,如果到家時還未背熟,我就站在門口繼續(xù)背,直到背熟才進家門。正是因為師父教學有方,我也肯下苦功,到后來,我對奚派的體會才越來越深,學得也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