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節(jié):恐懼(5)

當大腦遇到金錢 作者:(美)賈森·茨威格


我們對危險的本能感覺會隨著保羅·斯洛維奇提出的“恐懼感”及“可知性”(knowability )而起伏。對此,他解釋說,這兩個因素使人“感覺和危險融為一體”。

◆ 恐懼感決定于危險的生動性、可控性以及潛在的破壞性。通過重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認為,手槍比香煙更危險。因為我們可以選擇不吸煙(即使是吸煙,也可以選擇戒煙),因此,吸煙的危害似乎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要阻止暴徒放下手里的槍支,擋住槍膛里射出的子彈,恐怕是不可能的,而每天晚上的電視劇里,也幾乎都充斥著兇殺和暴力。因此,手槍似乎更可怕。但因吸煙而死的人卻比被手槍射殺的人多得多。

◆ 對危險的“可知性”取決于風險的結(jié)果到底有多緊迫、多具體或是確定性多大。和轉(zhuǎn)基因、全球變暖這樣含混不清、結(jié)果未定的危險相比,近在眼前、特定的具體危險(如煙火、跳傘、貨車相撞等)會讓人覺得更“可知”(而且更讓人覺得不安)。在美國人看來,龍卷風是比哮喘更惡毒、更常見的殺手。由于哮喘的惡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盡管死于哮喘的患者并不多,而且有很多人不會因此喪命,所以它似乎不太危險。風險的結(jié)果是非常不確定的,而且又極端不易理解,因此,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帶來公眾的不安。所以說,對幾乎完全實行暗箱操作的大型對沖基金來說,一旦賠錢,他們就會成為頭條新聞。

恐懼感和可知性攪和到一起,就會扭曲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受:低估常見危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高估非常見危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尤其是我們從未體驗過的危險。在我們感到自己了解并能控制風險時,風險會比實際情況顯得更輕微。但在風險超越我們的掌控,而且又不太易于理解的時候,它就會比實際水平顯得更嚴重。這就像通過偏光鏡看世界一樣:越遠的東西越大,越近的東西反倒越小。

正因為這樣,很多人才會在機場購買飛行保險:盡管死于飛機失事的概率幾乎是零,而且大多數(shù)乘客已經(jīng)購買了人身保險,但乘坐飛機還是會讓人感到危險。與此同時,約3/4 的美國人生活在有可能遭受洪水襲擊的地區(qū)卻沒有購買洪水災難保險。因為人們可以輕易看到以往的水位情況,而且可以通過對排水系統(tǒng)及其他技術投資來控制發(fā)生洪災的危險,因此,洪水對美國人來說似乎顯得不那么可怕。但卡特琳娜颶風讓我們體驗到,這種感覺是多么危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