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還有后話,連帶交代一下。趙娥親不是有個兒子么,這兒子有名有姓,叫做龐淯。母親英雄兒好漢,龐淯在長大成人以后大有其母風(fēng)范,幾次三番在生死關(guān)頭舍生取義,是一位響當(dāng)當(dāng)?shù)挠⑿酆澜?,這大概就要歸功于母親的"身教"吧。更加值得欣慰的是,龐淯也像她母親一樣,雖然一度也曾因大義所在而把自己置之死地,卻幸而有驚無險,最后落得善終。好人有好報的例子不多,龐淯得算一個。
兩漢時期,這類血親復(fù)仇的事件屢見記載,對于報仇者,官府通常都是網(wǎng)開一面的(像趙娥親的例子,官府不但赦免其罪,而且立碑表彰),民間也全是一片贊譽之聲,這就是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我們現(xiàn)代人想像古人,常常以為儒家思想把古人們熏陶得都有以德報怨之風(fēng), 其中虛偽之徒甚至示德于人來博取名聲。其實,漢朝風(fēng)氣不但絕非如此,反倒很有幾分俠氣,正所謂"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儒家講《春秋》的復(fù)仇精神,這是我們現(xiàn)代人不容易想見的。
甚至,不但血親復(fù)仇"以直報怨"受到嘉許,就算"以過分報怨"、搞過了火,這也不算什么。東漢有個叫陽球的,因為媽媽受了郡吏的侮辱,他便糾結(jié)了幾十個古惑仔,一股腦殺光了那郡吏全家。而這位陽球,這位滅門慘案的制造者,不但并未受到法律追究,還甚而從此成名!而更加駭人的是,陽球后來居然還被舉薦為孝廉!看來孝廉可不都是善男信女哦。
陽球的這種作風(fēng)和當(dāng)時社會的這種反應(yīng)甚至還能得到法律的部分支持。東漢有一個不長的時期里曾經(jīng)頒布過一部《輕侮法》,內(nèi)容大體是:如果因為爸爸受了別人的侮辱,兒子殺死了這個侮辱爸爸的人,兒子可以免除死罪。這可就不僅僅是"禮"的說法了,而是國家法典的明文規(guī)定。
夠狠吧?徐元慶、梁悅、趙娥親他們都是因為爸爸被殺,這才去殺人報仇,而西漢這部《輕侮法》卻暗示大家:別說爸爸被殺,就算爸爸僅僅受了一些窩囊氣,做兒子的也應(yīng)該去殺人來給爸爸出氣!放手去殺吧,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的!
那么,這部駭人聽聞的《輕侮法》的立法精神是從哪兒來的呢?很可能還是那部《公羊傳》。
我們看看《公羊傳·隱公十一年》:
《春秋經(jīng)》: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羊傳》:
何以不書葬?隱之也。
何隱爾?弒也。
弒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不復(fù)仇,非子也。
先是《春秋經(jīng)》說魯隱公死了,然后《公羊傳》來解釋?!豆騻鳌返奈捏w很是有趣,是自問自答式的,而且問題和答案還是逐步遞進的。這一段按現(xiàn)代習(xí)慣翻譯過來就是:
Q:魯隱公死了,按規(guī)矩《春秋經(jīng)》應(yīng)該記一下他的下葬呀,可為什么沒記呢?
A:這是因為有所隱晦啊。
Q:???有秘密哦?!什么秘密???悄悄告訴我,我保證不告訴別人!
A:◎#¥%……※×
Q:嗯?!你說什么呢?
A:不好意思,因為有所隱晦,所以有好幾個敏感詞,搞得我好幾次都發(fā)不上去。嗯,好啦,現(xiàn)在調(diào)整后重發(fā):因為魯隱公是被魯+桓+公murder而死的,可大臣們卻nobody revenged their dead king,××所以不記載他的下葬,《春秋經(jīng)》之所以不記載魯隱公的下葬,是為了擠兌那些沒良心的大臣。
《公羊傳》接著引用一位子沈子前輩的話:"國君被謀殺,臣子如果不去討伐殺人犯就不配為臣;父親被殺,兒子如果不去為父報仇就不配當(dāng)兒子。"
看來徐元慶和梁悅有點兒生不逢時哦。
《公羊傳》的這句"父親被殺,兒子如果不去為父報仇就不配當(dāng)兒子"(不復(fù)仇,非子也)赤裸裸地支持子報父仇,有趣的是,東漢張敏在提議廢除《輕侮法》的奏章里居然也提到了這句名言這是南轅北轍么?不是的,張大人的意思是:雖然春秋大義有這個"兒子為爸爸復(fù)仇"的說法,這沒錯,但我們不應(yīng)該把這個精神具體落實在法律條文里,因為那是很容易讓壞人鉆空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