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鄭州,又能怎么樣呢?
其實離開部隊回到鄭州,無非就是做工人,這是父母所不希望的。尤其是王石的母親,這個堅定執(zhí)著的母親,當她聽到兒子的這個想法后,很快從鄭州出發(fā),趕到新疆,希望親自勸說王石不要復員回去。
然而,當母親見到王石的時候,卻被他所表現出的固執(zhí)怔住了。好在母親也是明理人,她只好默許了。這是王石第一次違背母親的意愿所做的選擇,但是他沒有任何后怕,雖然他也不知道離開部隊后將要面對怎么樣的生活,但是,離開部隊的那一刻,他是完完全全、義無反顧地離開的。
那是1973年,王石毅然決然地復員回到鄭州后,面對著兩個工作選擇:一個是到市政府開車,當時政府需要司機;另一個選擇就是到鄭州鐵路局的水電段做鍋爐大修車間的工人。
根據一般人的想法,王石應該選擇去做司機。畢竟王石在部隊上是運輸兵,練就了一身很熟練的開車技術;另一方面,在那個年代,能夠在市政府做司機,也是個比較舒服的職業(yè),司機手握方向盤,那就是掌握了運輸的主動權。而且,司機在那個時候,都是見多識廣的,也是生活得最滋潤的一類人。
但是,王石卻沒有這樣選擇,他放棄了開車的職業(yè),選擇了去鐵路局的水電段做鍋爐大修車間的工人。
鍋爐大修車間的工人就是專門維護供應熱水的鍋爐的工人,王石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呢?
原來王石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因為去這里做工人會有機會選送上大學。一般每年的大學招生,都會到車間去選工人學員。這對王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他不想自己一輩子都只是做一個司機,他想有更大的發(fā)展。
水電段鍋爐大修車間的工作是很辛苦的。這點王石也不是不知道,因為父親就是鐵路系統(tǒng)的人,他對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還是比較熟悉的。
鍋爐有很多鋼板,有的重達12噸,大修車間的工人有一項工作就是要卸這些鋼板。一塊鋼板壓到人身上,回到家經常是一道一道的血印子,可以想見那種苦。
就連在部隊上受慣了苦的王石,甚至也覺得自己當兵5年都沒有那么辛苦過。王石曾對記者這樣比喻過:“當兵的糧食配給是每個月49斤,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了,但鍋爐大修工是51斤!你可以想像是因為有多辛苦才給這么多的糧食?!?/p>
在部隊的時候,王石也有過躺下就不想起來的經歷,那是到農村去割麥子,幾小時彎著腰不起來,回到營房里躺下去,他覺得自己能躺好幾天。而鋼板壓身的感覺,讓他覺得當時割麥子簡直就是享受型的勞動。
但是即使這樣的苦,王石也沒有畏懼。他堅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每天的工作。在當時復員轉業(yè)到水電段的30多個軍人中,他被公認為是最能吃苦的人。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樣工作了一年后,當段里要推薦一個上大學的工人時,大家一致推薦了王石。當這個消息被確定了的時候,無疑,王石是興奮的,經過了那么多辛苦和煎熬,這個機會來得太不容易了。
而這個期待已久的大學機會,卻是在另一個西北城市——蘭州,迎接王石的,又將是怎么樣的一番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