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鐘頭之后,她又累,又被凍得發(fā)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么也看不到。
幾十分鐘之后——從她出發(fā)算起15個鐘頭零55分鐘之后,人們把她拉上船。又過了一個鐘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目標的根本意義是確定奮斗的方向,而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目標的意義就具體化為自我評價或者評價。
有效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那個。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法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人物。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請問你會搶哪一幅?結(jié)果在該報紙收到的成千上萬個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任何一個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達到一個新的穩(wěn)定水平,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量變的積累一定會出現(xiàn)質(zhì)變,這是客觀規(guī)律,這就是人的發(fā)展處于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要求把人的遠大目標和“小”“近”“實”的階段性目標結(jié)合起來。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既有遠大美好的愿望,又有適當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標進行激勵、求得目標的實現(xiàn)。
一個人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有了責任,有了勇氣;如果沒有追求的目標,就會變得無聊、孤獨甚至彷徨、不知所措。
而一個人沒有遠期目標,就會變得沒有氣勢;一個人沒有中期目標,人就會沒有精神;一個人沒有短期目標,人就會變得懶惰。有人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就是:目標=目標高度×達到的可能性。目標低了,不感興趣,目標高了,達到的可能性就小了,就會失去信心。1984年,在東京舉辦的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當時很不起眼的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10年后,他在自傳里是這樣說的:每次比賽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路線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后,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jié)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嚇倒了。德國總理施羅德小時候說,將來自己要做德國總理,最終他也確實成了德國總理。不過給自己定一個偉大的目標也許并不太難,最終能夠?qū)崿F(xiàn)的人卻不多。因為所有的目標都要從頭開始、從小事做起才可能實現(xiàn)。德國著名化學家、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蒂希,小時候也說過要做總統(tǒng)的豪言壯語。那天上作文課,老師問大家將來想做什么。同學們有的說想當畫家,有的說想當作家,而維蒂希說:“我要做德國總統(tǒng),讓所有人都有工作,都安居樂業(yè)?!庇械耐瑢W說他吹牛。老師說:“很好,有個偉大的目標是一件好事,希望你通過努力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受到老師表揚的維蒂希心里很高興,一下子好像自己真的成了總統(tǒng)一樣。媽媽讓他去澆花,他說:“澆花不是總統(tǒng)做的事?!比缓笈艿礁赣H的書房里練習當總統(tǒng)去了。
后來,一次化學課上,他在偷看《名人傳》,下課了還不知道?;瘜W老師讓他去辦公室去。在辦公室里,老師問他:“維蒂希,聽說你以后的理想是要做德國總統(tǒng),是嗎?”
“嗯!”維蒂希很肯定地回答。
“這非常好,是一個遠大的志向??墒悄銣蕚湓趺磳崿F(xiàn)呢?”
“我——”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說:“我不知道?!?/p>
老師說:“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知道什么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