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然科學以外,人類其他活動也離不開觀察力的作用。
比如文學。文學家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需觀察?!?9世紀偉大的戲劇大師易卜生說:“做一個詩人是什么意思呢?我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意識到,做一個詩人實質上是觀察。但是,請注意,他的觀察要達到這樣一個程度:觀眾現(xiàn)在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全部是詩人早就觀察到的。唯有親身經歷過的東西,才能觀察到這種程度,才能理解到這種程度?!敝型庠S多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把人物、場景描寫得生動傳神,一方面與他們高超的文學表達和豐富的想象緊密相關,一方面與他們高度敏銳的觀察力有很大的關系。
在戰(zhàn)場上,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現(xiàn)代經濟,更是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眼球”,才能帶來更大的飛躍;政治活動、生產勞動、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教育實踐……都離不開觀察力的作用。
觀察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條件。具有良好的觀察力,其實也就具有了良好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技能的過程自然而然會變得輕松。良好的觀察力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記憶等多種思維活動,促進學習和工作的進步。很多人急于求成,看不到觀察力與學習進步的直接利害關系,而對其訓練極不重視,結果往往始救不及。其實,如果不去有意識地加強觀察力的培養(yǎng),使其在復雜的事物和現(xiàn)象中善于觀察事物和現(xiàn)象的細微變化及其本質特點,就不能有效地進行充分感知,獲得規(guī)律性知識,分析、判斷和綜合概括能力也將難以得到提高,而這些都是智力發(fā)展、學業(yè)進步和人生騰飛的必需條件。
其實,我國古人是非常重視人的觀察力的培養(yǎng)的,“明察秋毫”、“見微知著”、“仰以觀于天文,俯以查于地理”……無一不在啟發(fā)后人。我國古代學者用肉眼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察,在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于日食、月食的記錄。據初步統(tǒng)計,在我國古書中,關于彗星的記錄多達500次;對太陽黑子的記載有一百多次;對流星雨的記錄近二百次……現(xiàn)代西方天文學家曾驚嘆:“中國古人測天的精勤,十分驚人。黑子的觀測,遠在西方人之前大約二千年,歷史記載不絕,而且相傳頗確實,自然是可以征信的。”正是這不斷沿襲的注重觀察的傳統(tǒng),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璀璨于世界民族之林。
對于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孩子,觀察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非常重要。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贊可夫對學校中的“差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差生”的普遍特點就是觀察能力較差。這些孩子雖然也瞪大眼睛去看事物,但是所見到的東西不一定很多,甚至還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正如人們所說的:“善觀察者,可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而空回?!笔艹赣谟^察能力,“差生”們掌握知識的能力也逐漸降低,求知欲望漸漸下降,最終厭倦學習。反之,如果擁有了好的觀察能力,學習的熱情自然而然得到提高,掌握知識的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漸漸提高,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
觀察力也是未來人類的綜合素質之一,較好的觀察力有時候可以視為較好的思維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觀察不是某些人的專利。作為一個普通人,即使不打算在某一領域成為佼佼者,學會觀察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現(xiàn)代和未來社會,學會觀察社會現(xiàn)象,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制定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