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過程異常慘烈,但是因為牽涉的人名太多,老楊覺得還是不要引起“地主”的大腦疲勞了。戰(zhàn)中最讓日耳曼人神往的一幕是:勃艮第人以少勝多,殺掉了一個大廳的匈奴人,而后克里姆下令封鎖大廳,開始火攻,而勃艮第人拒不投降,他們選擇喝地上那些匈奴士兵的血來抵制炎熱和饑渴!
克里姆最后如愿抓到了哈根和大哥恭特,把他倆分別關起來??死锬房絾柟?,讓他說出尼伯龍根寶藏的地點,此時的克里姆貌似更關心寶藏的位置,她甚至答應哈根,只要他交出寶藏,可以饒他不死!哈根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和恭特知道寶藏的秘密,只要他的主子還活著,他就不能說出秘密。這個話很有問題,他這擺明是要害死他主子啊。
之前這場血腥的殺戮,勃艮第和匈奴英雄血流成河、尸橫遍地,克里姆的心態(tài)已經(jīng)徹底不正常了,現(xiàn)在她為了寶藏可以放棄一切,當然也包括骨肉之情。哈根一說完,克里姆就走到了恭特的地牢,手起劍落砍下了哥哥的腦袋,血淋淋地提到哈根面前。
哈根哈哈大笑,說:“你既然殺了我的王,那全天下就只有我一個人知道寶藏的地點,我更加不會告訴你了!”克里姆徹底被刺激瘋了,她紅著眼,一劍又砍掉了哈根的腦袋。這時匈奴有個將軍看不下去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騎士英雄慘遭不幸,歸結(jié)到底都是這個瘋婆子造成的,同樣是英雄,讓他感覺非常不值,所以他一劍砍死了克里姆,徹底結(jié)束了一段漫長的恩怨。
所有這個故事的主角和重要配角都死光了,只剩下匈奴王站在遍地的鮮血中,看著層疊的尸體,傷心不已。
這部《尼伯龍根之歌》是一部長詩,用中世紀的中高地德文寫成,最早在5世紀左右傳唱于民間,后來在12世紀時,由奧地利的某個文人重新整理編撰,成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共39個章節(jié)的長詩。一般認為,匈奴王艾柴爾就是影射匈奴王阿提拉,而勃艮第國或者西格弗里特這些人就是當年艱苦抗擊匈奴人的日耳曼各部族。
跟北歐的神話一樣,《尼伯龍根之歌》也是一幕慘烈的悲劇,日耳曼人尚武好戰(zhàn),崇尚英雄,可是他們的故事里,英雄全都沒有好下場,這家人貌似很喜歡悲情英雄,鐘意全死光光這樣的結(jié)局。而且,以一個中國讀者的角度看,這些故事也沒有弘揚真善美,滿紙彌漫的是嫉妒、復仇及屠殺,日耳曼國家的小孩子聽著這種故事長大,會出個別狂人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