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尤其是理科教學中,“課堂六實”(實景、實物、實圖、實例、實用、實驗)的應用,是貫徹直觀教學原則最有效的途徑。
林華民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創(chuàng)立班級授課制時,便從理論上論證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并宣稱直觀性是教學的一條金科玉律,他認為:“只要有可能,應該用感覺去接受一切東西?!碧K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三十條中,也對直觀性思維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得出了“直觀性原則不僅應當貫穿在教學和教學過程的其他方面,而且應當貫穿在整個認識過程中。”前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也把直觀性教學原則列入他的教學原則理論體系中。
所謂“直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時應用各種直觀手段,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經(jīng)驗,直接感知學習對象,獲得生動表象;同時引導學生以感性認識為基礎(chǔ),進行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規(guī)律和原理。
貫徹直觀教學原則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是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教學,直接將對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學習日常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nèi)容時,實物直觀能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經(jīng)驗。另外,到實地參觀也是實物直觀的最好途徑之一。
二是影像直觀。
影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圖片(包括教材插圖與課堂板畫)、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技術(shù)、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等進行輔助教學。影像直觀相對于實物直觀更具有不受實際條件限制的特點,從而彌補實物直觀的缺陷。
三是語言直觀。
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教學效果。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
四是知識直觀。
新知識如果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通過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的延伸、拓展、聯(lián)想、遷移得來的,這樣的知識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教師要認識到直觀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強調(diào)直觀教學原則,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復雜的概念、規(guī)律與原理。教師要圍繞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guān)鍵問題恰當?shù)剡\用直觀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直觀性思維到抽象性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思維能力。如果過多過濫地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解決簡單問題,那就相當于降低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而且會把簡單的教學過程復雜化,從而違反了上述的“簡約課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