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項羽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完全出于一己之私,隨心所欲,標準混亂不堪。受封的諸侯王總共十八人,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福、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漢王劉邦。
這個分封的結果,只是為戰(zhàn)爭埋下伏筆。為什么這樣說呢?不合理的因素太多了。
首先就是秦國三個降將瓜分了關中之地: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這個結果很難令人信服。關中是劉邦拼了老命才奪得的,并且當年楚懷王有言在先,誰先占領關中,誰就稱王。劉邦浴血奮戰(zhàn)時,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在干什么呢?充當暴秦的打手,正在鎮(zhèn)壓起義軍呢!這三個反動派只是到了走投無路時,才無奈向項羽投降,沒有清算罪行就算不錯了,怎么項羽還封三人為王呢?項羽有自己的考慮。章邯驍勇善戰(zhàn),項羽要利用他來對付劉邦。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為巴、蜀及漢中,章邯等人據(jù)守關中,便可以遏制劉邦挺進中原,這是項羽的如意算盤。
其次,反秦有功的英雄豪杰沒有封王,大失人心。反動派章邯、司馬欣、董翳都封王,而在反秦戰(zhàn)爭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義軍首領陳余、彭越等人,卻沒有撈到好處。項羽的傲慢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彭越后來成為他最危險的敵人之一。項羽分封諸王,不是考量其功績,而是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對異己分子采取打擊排斥手段。比如說齊宰相田榮,因為曾經拒絕與項羽合作,沒有得到分封,而他的部下田都、田福居然都成了諸侯王,這豈不令他火冒三丈?后來田榮成為反項戰(zhàn)爭的急先鋒,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后,對諸侯王的地盤隨意變更。在反秦戰(zhàn)爭期間,為了增強凝聚力與號召力,被秦所滅的六國先后復國,其王分別楚懷王、趙王趙歇、魏王魏豹、燕王韓廣、韓王韓成、齊王田市。楚懷王被項羽趕到江南,架空了;魏王的魏國被項羽獨占,魏豹改封西魏王;趙王的趙國改封給趙國宰相張耳,趙歇被趕到代國;齊國的地盤改封給齊國將領田都,田市被趕到膠東;燕國的地盤改封給燕國將領臧荼,韓廣被趕到遼東。所以便出現(xiàn)很搞笑的一幕,以前這些諸侯王的地盤,都被手下的大將霸占了,而國王被趕到偏遠的地方。為什么項羽要搞這套把戲呢?在他看來,現(xiàn)在是新權貴代替舊權貴,就像自己趕跑楚懷王一樣,他覺得把這些舊諸侯王趕跑了,自己的做法就變得名正言順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來,項羽的政治頭腦,確實太簡單、太幼稚了。分封諸侯這樣的大事,他竟然像是當兒戲。更可笑的是,他是在建立一個國家嗎?根本不是。根本沒有一個中央政府,雖然周代也搞分封制,但好歹有個中央政府,可是項羽的政治知識貧乏到這種地步。他不是在建立一個國家政權,而是建立了十幾個地位平等的國家。你說,這樣的結果,不打仗才怪呢。
果不其然,戰(zhàn)爭很快就爆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