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四起,全國混亂。1900年,一場獨特的起義爆發(fā)(義和團起義——譯注)。這場運動受到統(tǒng)治者的鼓勵,目的不是滅“清”而是滅“洋”。起義者利用傳統(tǒng)的中國拳術,進行自衛(wèi),故稱“義和拳”。義和拳運動迅速蔓延,席卷中國北部鄉(xiāng)村。他們燒毀洋教堂,處死成千上萬的教民。7月13日,義和團沖進北京,包圍了外國使館。第二天,一支國際部隊(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進軍北京,并于一個月后擊敗了義和團,救出了避難于使館的外國人。此刻,這些人已驚恐萬分,饑餓不堪。西太后則攜員出逃。
八國聯(lián)軍洗劫了北京,強迫清朝政府于1901年9月7日簽訂了《辛丑條約》。其條件極其苛刻,列強要求中國賠償億美元,包括利息,分40年還清。清廷官員受到懲處,列強使館得到加固與擴大。通往天津的鐵路沿線允許列強駐兵。中國遭受了奇恥大辱。
在后來的20年里,有兩個人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是將軍出身的政治家袁世凱,另一個是醫(yī)生出身的革命家孫中山。
袁世凱打贏了朝鮮戰(zhàn)役并升為朝廷駐韓大臣。袁本該滿足,但他野心勃勃,試圖奪取最高權力。公開的起義代價太大,充滿危險,因而他選擇了陰謀背叛。慈禧太后變化無常,兇暴無情。她唯一的宗旨就是反對變革與改良。光緒皇帝思想進步,他企圖囚禁西太后,推行他那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籌設京師大學堂,修建京漢鐵路,使軍隊近代化。
袁世凱得知了光緒皇帝的計劃,并向西太后告了密。起初,西太后感到震驚。1898年9月22日,她將光緒皇帝囚禁起來。
袁世凱估計他時運亨通,于是向西太后進言說:若欲保住帝國的天下,須建立新軍,而他則是建立新軍的最合適人選。創(chuàng)建新軍需要資金和放手大干的自由,袁世凱都得到了。1905年,他已建立了六支訓練有素的新軍。然而,三年之后他的一切計劃都落空了。
西太后病臥床榻,于1908年11月15日,即光緒皇帝去世后的第二天,命歸西天。光緒皇帝臨死之前,同意由他的兄弟醇親王任攝政王,并讓其設法處死袁,因為袁在10年前背叛了他的改革計劃。
醇親王并不像光緒那樣主張殺袁以謝罪。1909年1月,他宣稱袁患足疾告假回鄉(xiāng)療養(yǎng),從而解除了袁的一切職務。新皇帝溥儀還是個小孩,攝政王則懦弱無能,宮內的大監(jiān)與女人明爭暗斗,皇位搖搖欲墜。1910年10月,資政院召開會議,主張實行議會制度,這雖然違反醇親王的意愿,但他還是同意于1913年設立議會。然而,革命已經來臨。1911年10月10日,革命終于爆發(fā)。袁世凱再次背叛清廷的機會到來了。
孫中山登上了歷史舞臺。孫中山(1866~1925)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與意志堅強的理想主義者。但是,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后來的幾年里,孫中山的敵人袁世凱自私自利,破壞了革命。
從某種角度講,孫中山與袁世凱都是民族主義者。但孫是一個愛國者、在緊要關頭把國家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而袁世凱卻不同,他把國家利益與私利混為一體。
孫中山個子不高,臉龐寬大,留著胡子,他的一生富有傳奇與冒險色彩。據(jù)說早在1894年,他就于廣東建立了第一個秘密的革命團體(指興中會——譯注)。此后他先后發(fā)動了十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起義,但只有1911年的革命成功了。當時,他是在革命爆發(fā)后才得到消息的,他正在美國,直到圣誕節(jié)才抵達上海。1895年他首次遭到失敗,第二年他在倫敦被綁架,關在中國駐英公使館達十天之久。他將困境告訴了一位英國朋友。由于這位朋友的斡旋,孫中山才被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