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節(jié):3 騎射手歸來(13)

上帝之鞭阿提拉 作者:(英)約翰·曼


這個漂亮而又復雜的裝置有另外一個優(yōu)點。制作一把這樣的弓要求的專業(yè)技術(shù)達到相當于藝術(shù)的層面。這不是一些中亞的弓箭制造廠可以勉強制作出來的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Kalashnikov)。任何一種內(nèi)彎弓都需要一年或者一年以上才能制成,但除此之外,匈人的制弓匠還需要是一名切割和運用邊角耳朵的專家。每一張弓都是一件小杰作,沒有其他群體有制作出與它們匹敵的弓的技藝。

然而,一張好弓只是匈人取得霸權(quán)的一個因素。它對單槍匹馬的武士或小群襲擊者來說是致命的,但對一個正在前進中的游牧部落來說,小規(guī)模的勝利比沒有勝利好不到哪兒去。匈人需要變成一架大規(guī)模的無可抵擋的破壞機器。他們的一項優(yōu)勢是他們游牧的生活方式,這給了他們常年作戰(zhàn)的能力,而不像西方人的軍隊那樣冬天扎營夏天打仗。凍土和凍住的河流成為了強壯的人和健碩的馬的通途。他們的另一項主要優(yōu)勢是他們學會了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當他們在野外徘徊或在向西方漂移的過程中,他們發(fā)展出了適合他們新武器的戰(zhàn)術(shù)。如果說斯基泰人能像風一般攻擊的話,那匈人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像旋風一般進行攻擊。

它是這樣運作的。

想象一支騎馬的匈人的軍隊面對一支武裝精良的騎兵部隊-他們可能是薩爾馬提亞人、哥特人、羅馬人;但這個時候是誰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相同之處:他們都有弓,都披著同樣的鎧甲,大多是用皮革、骨頭或青銅做的鱗甲。他們的馬也同樣被保護起來。匈人則是輕裝上陣,可能完全沒有披戴盔甲而是依靠他們的速度和火力。他們每人都有一把弓、一箭袋60支箭以及掛在腰間的一柄劍。盡管他們可以不用馬鞍騎馬,但他們有馬鞍,而且我認為他們還有用皮革或繩索做的馬鐙。最前線的匈人由兩支部隊組成,每一支大約有1000個男人(如果需要的話也會有女人),同時在他們之后的是幾十輛馬拉的軍事裝備車,裝著剩余的幾百張弓以及10萬支以上的箭。

沖鋒號吹響了。馬匹能分辨出這種聲音。兩支部隊都完全在敵人的射程之外,距離他們大約500米左右。他們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密集隊形,如同正在聚集的風暴般朝著相反的方向環(huán)繞著,升騰起不祥的塵云,除了馬蹄踏在草地上的沉悶撞擊聲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聲音。另一個信號發(fā)出,這2000人中的每一個都用他們空閑的手根據(jù)技巧和經(jīng)驗的不同從他的箭袋中抽出6支、7支甚至可能9支箭,然后把它們放在持弓的手上,將它們抵著弓的外沿握緊。

另一聲沖鋒號傳來。現(xiàn)在武士們邁開步伐,繞著圈小跑了200~300米,等待著時機。戰(zhàn)馬知道將要來臨的是什么,它們都緊張得出了汗。攻擊的指令發(fā)出了。每一個環(huán)繞的密集隊形的最外沿一線的武士們開始離群狂奔,朝著防御者靜止不動的戰(zhàn)線沖去。其他人也蜂擁而上。兩支軍隊的距離縮短了:400米、300米,而這時離最后的戰(zhàn)斗指令發(fā)出才不到半分鐘?,F(xiàn)在兩支部隊進入了完全的沖刺,時速達到了每小時30~40公里。當他們到達距敵方陣線200米距離處,從敵陣中飛出一陣箭雨,但是因為距離太遠,而且箭都是隨機漫射的,因此大部分都浪費了。到了距離150米時,跑在最前面的幾百名匈人向前射擊,目標集中在敵陣中一百米左右的狹窄區(qū)域。在這個射程,他們將箭對準了最前面的那些人的頭部稍上方。加上奔跑的沖力的話,箭的飛行速度可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而且這些箭都有著被銼得如針一般尖利的三棱鐵尖頭,它的穿透力與子彈不相上下。當?shù)竭_100米距離時,領頭的人已經(jīng)又搭上箭了。他們的馬變換方向保持與敵人的陣線平行奔跑,射手們在馬鞍上轉(zhuǎn)過身來從側(cè)面射擊-箭幾乎是平直地飛出去;接著他們再搭箭,再射擊;然后再重復這幾個動作。一切都發(fā)生在幾秒鐘之內(nèi),這與考紹伊在90米長的跑道上射出6支箭可以相提并論,而在他們身后的大部隊也朝不幸的敵軍士兵們發(fā)射了箭雨。在5秒鐘之內(nèi),1000支箭可以擊中200名敵人,在下一個5秒鐘還有另外1000支。這也就是每分鐘1.2萬支箭的頻率,相當于10架機關(guān)槍?,F(xiàn)在,在與敵陣接近到100米之內(nèi)后,領頭的人再次轉(zhuǎn)向,朝著與敵人相反的方向奔跑-但與此同時他們?nèi)匀辉谏鋼?,每人發(fā)射一兩支箭,瞄準的都是他們身后的敵人腦袋上方偏低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