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伐柔攻
姜尚出山佐周,文王很是高興。他先設國宴慶賀姜尚出任國師,然后又設家宴款待姜尚,只有文王、太姒和太子三人作陪。
席間,姬昌問道:"太公望,我們下一步應如何作為?"
姜尚說:"我連日來已經(jīng)想好,要四路出兵。"
文王驚問道:"如何出兵?"
姜尚說:"朝政之事,兩月內由太子代為料理。出兵之事,我與主公暗中籌劃部署,不知可行?"
文王道:"很好。"次日當?shù)钕轮?,讓太子姬發(fā)代文王當朝理政。
散朝后,文王召見國師,密議軍機。
姜尚道:"目前殷大周小,殷尊周卑。主公應采用韜晦之計,傾商以興周。"
文王問:"何謂韜晦之計?"
姜尚道:"韜晦者,韜光養(yǎng)晦也。就是要隱藏鋒芒,不使外露。鷙鳥將擊,卑身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首;圣人將動,必有愚色。主公要興周滅殷,目下表面上必須尊殷崇帝,作出恭順無比的姿態(tài),不能有半點破綻紕漏。同時實行文伐,暗中離間,行十二策。"
文王說:"愿聞其詳。"
姜尚說:"第一,按照敵國君主的喜好,順應于他,使其放松警惕,滋長驕傲情緒,必做出邪惡不軌之事。巧妙利用這種形勢,必能除掉敵國。
"第二,拉攏敵國重臣,以削弱敵國君主之威信。臣子懷有二心,對敵國君主的忠心必然會減少。朝廷無忠臣,社稷必危險。
"第三,暗中賄賂敵國君主身邊的人,與其建立密切聯(lián)系,使他身在國內而心向國外,必然產生禍患。
"第四,引導敵國君主追求享樂,對他厚賂珠玉,娛以美人。同時,要謙卑以對之,順從他的意志,聽候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旨在使其松懈斗志。
"第五,要尊敬敵國忠臣,僅送少量禮物。若他作為來使,便故意拖延時日,勿聽其言,使他有誤使命。對繼派的親信使者,則示友好,誠心結交。使國君遠忠臣,則伺機奪其國家。
"第六,收買敵國朝中大臣,離間君主與將領的關系,使其君臣內外離心。
"第七,欲穩(wěn)敵國君主之心,須送重禮賄賂他,使其解除懷疑。這樣,使國君只知貪圖賄賂,忽視國內生產,積蓄減少,國庫空虛。
"第八,把傳國之寶獻給敵國君主,得他信任,以便一起奪取另外國家。敵國君主得到好處,則對我深信而不疑。如此一來,敵國君主必定會為我所用。
"第九,將敵國君主大加吹捧,使其覺得自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勢。這樣,他就會忘乎所以,不再追求國家的興旺發(fā)達。
"第十,要取得敵國君主的信任。取得信任之后,等到時機成熟,再消滅他。這樣一來,百姓會認為這是天意亡國。
"第十一,可收買敵國臣子,使其愿意為我效力,就能堵塞其國君之耳目,使其不知真實情況。
"第十二,支持敵國朝中邪臣,以迷亂君主心智;向敵國君主進獻美女,使他神志不清;送他良犬駿馬,使他因過度貪玩而體力疲勞;夸贊其權勢無比,使他自我迷醉。待到時機,可與天下人一起將他消滅。"
文王大喜道:"就依軍師之計。"
文王和姜尚所出的第一計,就是派出建筑部隊。
文王召見膠鬲問:"周國工匠現(xiàn)有多少?"膠鬲道:"技上者三百,技中者三千,技下者三萬。"
文王道:"命你近日內帶領三百名上等工匠起程,東行到達殷都朝歌,為紂王建造行宮。"
膠鬲作難道:"我原為鹽商魚販,今被大王舉用,本應言聽計從,忠貞不貳。但此次命我東行,臣子委實想不通:周國工匠,為何去給仇人殷紂效力?"
文王知膠鬲耿直爽快,笑道:"讓國師向你講明原委吧。"
姜尚說:"為四處游樂之便,紂王要廣造離宮別館,已在朝歌懸榜招募人才。你可畫好圖樣,帶領工匠,到朝歌揭榜應召。此行意義有三:其一,耗費殷商錢財。富國變成窮國,紂王就會減少兵力;其二,拴住紂王手腳。殷紂沉迷于酒色歌舞,就無法覷我西岐之虛實;其三,增加工匠收入。周國照發(fā)一份,商國領取一份,工匠一定會愿意去。"
膠鬲道:"此三道理,我能領會。令人氣憤的是我們雙手蓋好行宮,住進去的卻是仇人殷紂。"
姜尚笑道:"數(shù)年之后,我們定會東征滅紂。到那時,住進行宮的不就是文王了嗎?用仇人的錢財,為周國君臣廣造宮室。除我們之外,世上哪有這等好事?"
膠鬲聽罷,擊掌而笑道:"的確是上上策。大王放心,軍師放心。今日我就出城選拔人才。十日之內,定將上等工匠選足三百名。行前,我將到金殿向大王和軍師辭行。"
文王道:"很好。"又回頭問軍師:"我選膠鬲,用人無錯吧?"
姜尚道:"主公有知人之明,善任之舉,此興周之大道!"
這接下來的第二計,姬昌和姜尚派出的是脂粉部隊。
周文王召見太顛、閎夭說:"寡人被囚羑里,幸得二位到朝歌營救。今欲請二位重返殷都一趟,如何?"
太顛、閎夭道:"老臣聽命。但不知有何公干?"
姜尚說:"殷紂乃好色之徒。若周國新獻美女,殷紂定會目賞北里之舞,耳聽靡靡之樂。他終日懷擁麗寵,沉迷酒色,豈能西顧我興周之大業(yè)?二位大夫此次東去,是行釜底抽薪之計!"
太顛、閎夭道:"我二人愿往。"
文王說:"先到莘國購買美女,再將宮中珍藏的明珠、白璧取出。二位到得朝歌,投名拜見費仲、尤渾之輩,贈其珍寶,定會受到殷紂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