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是商品社會中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對于男孩來說,理財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直接關系到他一生的幸福與發(fā)展。
但在我們的耳邊,卻不時響起這樣的聲音:
“孩子這么小,開展理財教育也未免太早了?!?/p>
“孩子這么早接觸錢,會不會變得勢力、庸俗呢?”
“孩子有了錢,一定會亂花的?!?/p>
……
父母的擔心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棄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理財教育,則是大錯特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可避免地要與金錢打交道,特別是進入社會以后,理財能力如何,更將直接決定著他的一生是富裕還是貧窮。
特別是男孩,當他成長為一個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和義務的男子漢時,社會考驗他的,將不僅限于智商、情商,還有更為重要的財商!
西方國家一般都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理財能力的培養(yǎng)。
美國著名的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就深得其中要義。他在孩子7歲以后,每人每周發(fā)給3角錢的津貼,同時發(fā)給他們一個小記賬本,要求他們記載每一分錢的用途和花錢的時間,周末還要孩子們交上自己的賬本,以審查其開支的合理性。洛克菲勒在談到讓孩子記賬時曾說:“要讓他們懂得金錢的價值,不要亂花亂用,把錢花在益處?!?/p>
這些令孩子受益一生的“理財教育”恰恰是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內(nèi)容,也是我們的小男子漢最缺乏的一種素質(zhì)。
據(jù)兒童行為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一個關鍵期。比如,2~4歲是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期;4~6歲是培養(yǎng)兒童數(shù)理能力的關鍵期;而對于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yǎng)的關鍵期則為5~14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國家對于下一代的理財能力的培養(yǎng),早已逐漸提前。例如法國,早在兒童3~4歲階段,家長們便開展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基本的貨幣觀念。約摸10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賬戶,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觀。美國也是如此,對于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13歲開始打工賺錢,學習如何運用基金與股票等投資工具理財。
但是,5~14歲中國的孩子在干什么?不是在伸手找家長要錢去買零食,就是要家長幫他去買會打子彈的小手槍。據(jù)調(diào)查顯示,中國孩子在四五歲時就能做到美國孩子11歲的事——發(fā)現(xiàn)廣告中的事實,并準確無誤地告訴家長“去買”;而美國孩子在12~13歲學會的東西——熟悉銀行的業(yè)務以及金融投資等技能,中國寶寶要到20歲左右才開始去學習。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孩子在理財這方面的起點就已經(jīng)輸了。
所以,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總則中我們必須加入這樣一條:為成長中的男孩不斷加重“財商砝碼”!
給父母的建議
和很多能力的培養(yǎng)一樣,理財教育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對男孩的理財教育,應遵循其智力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其年齡階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實踐表明,教孩子理財可分為三個階段:
方法一:學前期(5歲之前)——培養(yǎng)男孩對金錢的正確意識
5歲之前的孩子,大多無法理解抽象概念,他們只對具體的東西感興趣。因此,此階段父母只需對孩子傳授一些簡單的金錢知識。
例如,應該告訴孩子:
1. 錢幣和錢幣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有的錢幣會更值錢一些。
2. 金錢可以用來換取他們想要的一些東西,但不是全部。
3. 電視上的玩具買回家后并不會像電視上那樣漂亮,而且也并非那樣好玩。
4. 將錢幣定期放在儲蓄罐里,積攢一定數(shù)量后,就可以實現(xiàn)一定的心愿。
5. 并不是你想要的每一樣東西都能得到,即使這個東西近在咫尺。
孩子不良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在5歲前就初露端倪了。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需要,就是每位父母都必須做到的。
如果因為面對孩子的一時哭鬧,就心生不忍,進而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那么無疑這種妥協(xié)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孩子也會漸漸養(yǎng)成欲望無度的惡習。從表面上來看,父母的這種滿足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可從長遠來看,這對孩子的一生卻是一種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