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預習——由被動聽課到積極求知
二 復習——鞏固記憶的“良藥”
三 語文——打好作文這場“硬仗”
每次拿到成績單,很多家長肯定都會聽到孩子這樣抱怨:“怎么回事,我們班的XX學習還沒我用功呢,為什么他的成績會比我好那么多呢?”也許大多數(shù)家長們小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些同學看起來并不用功,但每次他們的成績卻很好;有些同學看起來要比別人努力得多,但他們的成績卻常常不理想。
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是他們的智商有差距?可科學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之間的智商根本不存在很大的差別。
其實,產(chǎn)生這一明顯差距的原因在于——學習方法。在孩子上四年級之前,由于知識比較簡單,孩子之間成績的差距表現(xiàn)得不是很明顯;但到了四年級,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習方法就會發(fā)揮功效,而孩子們的成績也會出現(xiàn)明顯的差距。
在前面我們講過學習狀態(tài)的重要性,但僅僅有學習狀態(tài),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照樣不能取得好成績。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不僅需要學習的熱情、勤奮、毅力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否正確與成績高低具有密切的關系。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將孩子的學習過程比作渡河,那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槳”。如果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孩子要想渡河就必須憑借力氣游泳過去,這樣孩子要么多費很多力氣、很多精神地勉強渡過河去,但到達河的彼岸,孩子往往已是筋疲力盡、苦不堪言;要么就因為水深河闊而放棄渡河,從此失去了河對岸更好的發(fā)展機會。
事實上,對于這些四年級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現(xiàn)階段的主要任務并不是渡河,而是把渡河用的漿做好。也就是說,對于他們來說,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重要。
也許很多家長會問:“我家的孩子不是天才,他能掌握那些高效的學習方法嗎?”其實,并不是天才才能掌握高效學習方法的。我們都知道科學家愛因斯坦所取得的偉大成績,但很少有人知道,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天分”,相反,他甚至要比同齡的孩子還“愚笨”一些。他4歲時才學會說話、9歲時才懂得閱讀,并且在上學后的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得非常不好。但就這樣一個被老師稱作“笨小孩”的孩子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當人們向愛因斯坦請教成功的經(jīng)驗時,他把自己的成功公式分享給了大家:
A=X+Y+Z
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
艱苦的勞動和踏踏實實的工作狀態(tài)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缺少科學的方法同樣無法取得成功。這就如同孩子們學習,有的孩子確實努力,并且努力程度要比別人多出很多倍,但因為學習方法不科學,他們的成績往往不理想;而有的孩子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qū)W,反而在很輕松的氛圍中取得了一個好成績。這些都是不同的學習方法所引起的不同學習后果。
那什么是學習方法呢?從大的方面說就是學會學習、講究方法地去學習,是一種學習的能力。從小的方面說,就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的具體方法。例如,常見的學習英語的方法有聽磁帶學習法、看光盤學習法、對話學習法等;常見的學數(shù)學的方法有題海戰(zhàn)術學習法、少做題多總結的學習方法等。
那么,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如何協(xié)助他們找到并運用適合他們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呢?在本章中,我將分兩個大的方面來向家長們介紹:
一方面,從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來說,分別講述孩子在預習、復習、考試中最應該知道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從學習的科目來說,分別講述孩子在學習數(shù)學、語文、英語這三大主要科目時,家長和孩子都最應該知道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