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媽媽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常常會有媽媽無奈地說:“真不知道他(她)在想些什么?”這是媽媽不了解孩子最明顯的表現(xiàn)。
在一般的家庭里,媽媽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為什么還會不了解孩子呢?對于這個問題,不了解孩子的媽媽們常常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沒有給自己了解的機會。
媽媽每天都關心著孩子,“早點起床,不然會遲到”、“多穿點衣服,不然會感冒”……然而孩子卻不領情,他們會皺著眉頭對媽媽說:“知道了,你煩不煩呀”;
媽媽看孩子不高興,想幫他把不高興的事情“擺平”,面對媽媽的關心和詢問,孩子要么不理不睬,要么摔門躲進自己的房間;
……
每位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都是想幫助孩子,為什么這些孩子卻不領情呢?孩子們的心聲解決了媽媽心中的疑團:媽媽從來沒有把我們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他們從不尊重我們。
“小孩子也需要尊重嗎?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沒有發(fā)育成熟,他們懂得什么叫尊重嗎?”很大一部分媽媽都抱有這樣的觀點,這也正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種極大的錯誤心理。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真正的心聲吧:
曾有教育學家在一所小學做了一項調查,這所學校80%的孩子認為媽媽對他們?nèi)狈ψ鹬?,只?0%的孩子認為媽媽尊重他們。當教育學家問到那80%的孩子,媽媽不尊重他們的表現(xiàn)時,他們說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以下是他們的原話:
“她一直把我當作小孩子,總認為我什么也做不好!”
“她經(jīng)常罵我是‘笨蛋’!”
“她從不問我喜歡做什么,而只是讓我做她喜歡的事情。”
“她經(jīng)常命令我!”
“她經(jīng)常把我說得一無是處!”
……
其實,從孩子出生后,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們必須依賴于父母生活,但他們非??释玫礁改傅淖鹬?。小孩子往往是敏感的,他們又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向父母提出種種要求,如果父母不顧及他們的感情、用不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他們馬上就會覺得很受傷。
一般來講,如果媽媽不尊重孩子,那媽媽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便會按照下圖中所描述的那樣演化:
從上面的圖示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媽媽總是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對待孩子,那么在孩子心目中,媽媽對他的愛就轉化成了他對媽媽的一種恨,他們會仇恨媽媽,甚至還想報復媽媽……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不僅會故意與媽媽作對,還會變得狹隘、自私、不懂得感恩,甚至有暴力傾向。
我們都知道,不管媽媽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最終目的無非是讓孩子聽話、讓孩子與自己合作。但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向媽媽敞開心扉、給媽媽了解自己的機會。只有媽媽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才能稱得上是有效教育。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總體來說,媽媽不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可以用以下幾幅圖畫來表示: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有意識地做到尊重他們,從不打罵他們,那么,當孩子不聽話或犯了錯誤時,父母稍微批評一下,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會對自己不好的行為加以克制。
因此有經(jīng)驗的媽媽都明白這一點,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因此,當孩子讓她們不滿意時,她們會這樣對孩子說:
*“如果你一直這樣干下去,我會很生氣!”
*“如果你這樣做,你將為小伙伴們樹立好的榜樣。”
*“孩子,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現(xiàn)在我們舉例說明媽媽到底應該怎樣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一個5歲的小女孩已經(jīng)擁有了兩個玩具娃娃,但當她看到同伴有一個更漂亮的玩具娃娃時,便要求媽媽再給她買一個。
針對這種情況,媽媽有兩種回答,一種是,媽媽不顧及她的感受,粗暴地對她說:“閉嘴,你已經(jīng)有兩個娃娃了,不能再給你買了!”聽到這樣的回答,小女孩肯定會很傷心。這時,雖然她知道等待她的是一頓打罵,但她仍然會用哭鬧來回應媽媽。
另一種回答是,媽媽這樣對女兒說:“寶貝,你的小伙伴的芭芘娃娃是很漂亮,我知道你非常想得到它。但媽媽不能給你買,因為你已經(jīng)有兩個娃娃了。不過,如果你好好表現(xiàn),媽媽會考慮在你生日的時候送你一個同樣的娃娃!”因為媽媽尊重了她的感受,小女孩會因此而感到欣慰,這時,她想得到那個娃娃的欲望就不會像剛才那樣強烈了。當然,如果她真的想得到那個娃娃,她便真的會好好表現(xiàn),以期待生日時媽媽能送她這樣的禮物。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媽媽尊重了孩子,才贏得了孩子的尊重。因此,媽媽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認為孩子很小,他們很無知,對事物不敏感。
事實上,孩子們也有感情和自尊心,并且會竭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正如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說:“孩子是有感情、有思維的,他們就像花木的幼苗一樣需要園丁的精心照料,但決不需要園丁用斧子砍它的根莖,或用刀子割它的皮,或折它的枝條和亂摘它的葉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