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有畫面感和動態(tài)感,但鋪排太擁擠一些,也有些陶淵明的痕跡在。后一首詩則是李白本色的自然呈露,流傳千古的少年絕唱: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中寫了那么多地名,但卻一點也不堆砌。比山水更為博大的是銀光流瀉,無所不在的半輪秋月,比秋月更博大的是懷念友人、甚至連夜登舟去尋覓友人的脈脈情誼。何時友人相見,那半輪明月勢必掃除陰霾,無比圓滿而大放光明。
李白的少年情性和蓋世才情噴薄而出,從此在中華民族的浩瀚情懷中激起了唐代詩歌的沖天波瀾。
二、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25歲以前的李白,在蜀中既不赴科考,又不去娶太太,潛心悟道,參透天地。其志不在小。
從開元13年(公元725年)起,青年李白買舟東下,廣結(jié)天下詩朋文友,飽覽祖國錦繡河山。他過三峽、走荊州,入贅于安陸,遷居于任城,歷經(jīng)了滔滔長江、滾滾黃河,終于抵達長安,想在京城出人頭地……只是仕途之難,難于上青天,憑你萬世詩仙,依舊徒嘆奈何!
青春的情懷,深摯的友誼,凌云的壯志,五彩的夢幻,涌動的才情,還有碰壁的遭際、失敗的沮喪,都在李白的筆下化成了絕妙的好詩。有時我們甚至會想:幸虧造化給了李白那獨特的經(jīng)歷,昏官們不容李白高居官位,屢經(jīng)挫折和打擊的詩仙,才能譜寫出那么多屬于他本人、更屬于全民族的千古絕唱。然而這種“詩人不幸詩歌興”的創(chuàng)造流程,擱在每一位具體的當事人頭上,都是不夠愉快的經(jīng)歷,令人難堪的境遇。
李白對撫育他長大的蜀中山水,一直滿懷著深深的眷戀。盡管他向往著外面的世界,雄心勃勃,意氣昂揚,“但只要一出了夔門,我便要乘風破浪”(郭沫若詩句);盡管他一離故鄉(xiāng),便再未回頭,直到晚年被流放夜郎(貴州銅梓)時,才被迫再走三峽路,重至白帝城;但是李白仍舊常常向故鄉(xiāng)行注目禮。他永遠隔不斷自己和故鄉(xiāng)的血肉牽連。
這不,才出三峽,一抵荊門,李白便遙望故鄉(xiāng),情不自禁,認為故鄉(xiāng)之水,仍舊在為他殷殷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整首詩在寬闊的眼界下,體現(xiàn)出博大的氣勢,豪邁的胸懷,天人之間彼此感應(yīng)、相與對話的動態(tài)感尤其強烈。然而故鄉(xiāng)水與游子割舍不開的柔情蜜意,卻與全詩浩浩蕩蕩的整體力度形成了婉約的對應(yīng),使得詩歌同時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
荊門因山得名。荊門山與虎牙山隔江相望,就像扼守著千年之前的楚國郢都、而今的荊州府江陵城的西大門似的。好一個巍峨壯觀的江陵城!古跡之悠遠、市井之繁華都令李白怦然心動。哪怕一草一木,恐怕也沾染著中國詩歌之祖屈原的遺韻;耳畔一言一語,都對應(yīng)著妖冶浪漫的楚辭之余音。
在江陵城,李白對盛傳一時的土風民謠荊襄西曲十分屬意。他常常癡癡地凝神細聽當?shù)馗枧畟兊囊鞒?,并且筆錄下許多動人的歌謠。西曲的自然樸實應(yīng)和著濃濃的柔情蜜意,清新明朗相伴著深深的離愁別恨,都使得李白為之神往。淺吟輕和,把酒擊節(jié),搖頭晃腦,不忍離去。他還效仿西曲,寫過風格類的《荊州曲》,表達了他對民歌民謠的深深眷戀。
吳指南是李白同游荊州的蜀中好友。他們不僅在荊州同行并游,還一起去拜謁了途經(jīng)此地的道教大師司馬承禎。大師對李白十分看重,為他指點迷津,開闊心志,使得李白更加躊躇滿志,不久就寫出了抒情明志的《大鵬賦》。
為了追步屈原的行蹤,李白還與吳指南在炎熱的夏天去遨游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然而吳指南在湖邊不幸染得暴病,一病身亡。李白為好友披麻戴孝,買棺安葬,直哭得眼中流淚,心頭流血。數(shù)年后從金陵歸來,李白還不忍心將友人骨殖遠撇湖畔,特意將吳指南的尸骨洗刷干凈,親自背負到武昌城東擇地而葬。李白一輩子對朋友十分真誠,有著許多生死至交,于此可見一斑。
現(xiàn)在李白又沿江而下,來到了神往已久的金陵城。當年楚懷王之父楚威王從郢都而下,吞并江東,在此埋金以鎮(zhèn)王氣,金陵因此得名。在這六朝古都、煙花勝地,李白縱情游覽,如魚得水。他在金陵交朋結(jié)友,飲酒作樂,意氣縱橫,千金一擲。一時間,金陵子弟皆以結(jié)交李白為榮,秦淮歌女都以歌唱李白新詩為貴。李白抒寫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之小夫妻情愛的《長干行》盛傳一時: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不知多少歌女為這種情態(tài)所打動,在吟唱中動容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