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每一個社會都是不同的,而且它是社會所認可的習慣的適宜術語。
——路思·本尼狄克特:《文化模式》(1934)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
古代波斯的國王大流士(Darius) 在旅途中遇到了各種不同的文化,這激發(fā)了他的興趣。例如,他發(fā)現(xiàn),卡雷遜(一個印第安部落)人習慣于吃他們死去的父親的尸體。當然,希臘人不這樣做——希臘人進行火葬,并且他們認為把死者安置在火葬用的柴堆上是自然而適宜的方式。大流士認為,對世界的練達理解必定包含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一天,他為了傳授這一經(jīng)驗,召集一些恰好在他的宮廷里的希臘人,問他們怎么才能讓他們吃自己父親的尸體。正如大流士所預料的,他們非常震驚,并且回答說,無論給多少錢,都不能讓他們做這樣的事情。然后,大流士又邀請一些卡雷遜人,這時,希臘人在旁邊聽著,他問卡雷遜人怎么才能讓他們燒掉他們父親的尸體??ɡ走d人感到非常恐怖,對大流士說,不要再提如此恐怖的事情。
很容易再舉出同類的例子,比如愛斯基摩人的習慣和我們的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殺嬰是很普遍的。最著名的早期探險者克努德?拉斯馬森(Knud Rasmussen)的報告說,他遇到了一個女人,她已經(jīng)生了20 個孩子,但她殺死了其中的10 個,在這些孩子剛出生時就把他們殺死了。他發(fā)現(xiàn),女嬰特別容易被殺掉,而且只是簡單地出于父母的考慮,這樣做就是被允許的,不會有任何社會恥辱。老人也是一樣,當他們變得太虛弱以至于對社會沒有什么貢獻的時候,就被遺棄在雪地里等待死亡的來臨。所以,在愛斯基摩人的社會,沒有一點顯著的對生命的尊重。
文化相對主義
對很多思想家來說,這個觀點——“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似乎是理解道德的關鍵。他們說,在倫理學中,普遍真理的想法是一個神話。不同社會的習俗都是存在的。這些習俗不能被認為是“對”還是“不對”,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有一個關于“對”與“錯”的獨立標準,我們依此來作出判斷。但是,這樣的獨立標準并不存在,每一個標準都是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culture-bound)。
這一思想比任何其他思想更能勸導人們懷疑倫理學。文化相對主義——人們這樣稱呼它——挑戰(zhàn)了我們對道德真理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信念。事實上,文化相對主義認為,在倫理學中,沒有普遍真理這回事;只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規(guī)范,沒有別的。而且,我們自己的規(guī)范也沒有特殊的地位,它只是眾多規(guī)范中的一種。在下文中我們將會看到,這個基本思想實際上是幾種不同思想的混合物。
文化差異似乎很大而其實不然
文化相對主義最初的推動力來自對文化的觀察,不同文化在關于對錯的觀點上存在著引人注意的不同。但是,它們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存在差異是事實,然而,也容易夸大這些差異的程度。當我們仔細考察這些引人注意的差異究竟是什么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文化上的差異可能沒有它顯現(xiàn)的那么大。
再來看愛斯基摩人,女嬰被輕易地拋棄是出于兩個原因。首先,在愛斯基摩社會,男性是重要的食物提供者——他們是獵人——并且保持有足夠數(shù)量的食物提供者顯然是很重要的。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因為獵人有很高的傷亡率,所以成年男性過早死亡的人數(shù)遠遠高于女性早死的人數(shù)。如果男嬰和女嬰存活的數(shù)量相同,成年女性人口就會大大地超過成年男性人口。在考察了這些有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后,一個作者得出結論:“如果不殺女嬰……在一個普通的愛斯基摩人居住群,成年女性會是生產食物的男性的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