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某些科學的洞見是在波瀾壯闊、瞬間即逝的生活經(jīng)驗中突然浮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也就是說,在人們獲得驚人的發(fā)現(xiàn)、奇異的夢境、本能的感受、突然的頓悟之際,它們就忽然間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然而,筆者本人對人類情感的理性思考則顯得迂回漫長,它所折射出來的東西正是我從人生旅途以及科學考證中撿拾起來的理性反思。
于是,我有這樣一個理念,即:情感是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具有意義的源泉。我的母親是一位研究浪漫主義的英國文學教授,我的父親則是一位推崇老子和禪宗(Zen)的藝術家。他們的精心栽培讓我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我們追求生活的美滿幸福,最好就是擁有迸發(fā)的激情,而這種激情正是我們在散文作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到的東西,或者是畫家在畫布上層層疊疊的油彩中間向我們呈現(xiàn)的東西。在查爾斯·達爾文的手中,這一理念蘊涵著高深莫測的科學雛形,因為他相信:稍縱即逝的情感表達能夠為我們繪制人類本性的藍圖提供些許線索。保羅·埃克曼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闡明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給數(shù)以萬計的面部肌肉運動賦予可以精確量化、條理分明的秩序。
《生而向善》一書是我的家庭教育和科學進步共同的結晶,也是我在企圖回答三個古老問題時所取得的具體成果。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人生怎樣才能幸福?最近幾年以來,許多有關幸福的實證研究的書籍都很暢銷。我們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到是什么東西讓我們在幸福的道路上困難重重(比如丹·基爾伯特的《幸福絮語》(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書)以及為什么保持樂觀主義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馬丁·色利曼的《真正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除此之外,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關系網(wǎng)絡才是抵達幸福的最可靠道路,而通過積聚錢財來追求幸福純粹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瓊納森·海德特的《幸福的懸想》(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一書)。
我們怎樣才能幸福地生活?《生而向善》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因為筆者父母的緣故,大家可以把它當作一篇有關禪宗與浪漫主義的論文。我的意思是說,我們?nèi)齻€人共同演繹出了這樣一套情感,它們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有滋有味兒。這些情感包括諸如感恩圖報、歡欣、敬畏以及同情之類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本書是一篇有關浪漫主義文學的論文)。同時,幸福的鑰匙在于:我們怎樣才能使這些情感生發(fā)出來?我們?nèi)绾卧谧约汉蛣e人身上清楚完整地看到這些情感呢?還有,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怎樣訓練我們的眼睛和思想呢?所以,本書是一篇有關禪宗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