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島眷村》:北投·桃花源(2)

寶島眷村 作者:張嬙


早期軍人薪餉很低,醫(yī)護人員也不例外,眷村媽媽多會爭取一些家庭副業(yè),最直接的是種植蔬菜水果跟飼養(yǎng)雞只,眷村里幾乎都有人種香椿與曇花,有門路的媽媽會拿手工回來做,圣誕裝飾與毛衣繡花是最普遍的;中心新村是個山邊的小村,并沒有發(fā)展出特色的家鄉(xiāng)小吃,但因為環(huán)境的關系,有些媽媽會到附近有錢人家里幫傭,而最早的副業(yè)則是“賣血”。以前血液的保存技術很差,當醫(yī)院外科手術有血液需求時,許多長輩們都會去賣血,許多眷村子弟的學費與奶粉錢就是這樣掙取來的。

早期用眷糧來管制軍人結婚,未被核準結婚不配發(fā)米糧,如果沒有糧食的配給及福利,光靠軍餉是無法養(yǎng)活家小的!配發(fā)的眷補證上標示姓名、年齡,還配上照片,每年得換新的,可以用它到軍醫(yī)院與軍眷診所免費看病;依照年齡分為大口、中口、小口的眷糧票,配給定額的米、面粉、色拉油還有煤炭(后來改發(fā)代金券);后勤單位定期用牛車拉著米糧發(fā)放,眷村媽媽就拿糧票來領米,那些糧票也會借來借去或是折換現(xiàn)錢。國民黨剛到臺灣來時,靠的是美國的援助,面粉袋中間印了兩只握手的圖案。面粉袋的質料很好,會被制成內褲使用,幾乎所有眷村小孩都穿過!

大部分的眷村爸爸聽不懂臺灣話,有來自大陸的各個省份的口音,如果媽媽們是臺灣人(有閩南、客家、原住民),語言的溝通上也就非常熱鬧與有趣了,也許要用猜才知道對方講什么。我的媽媽是臺南人,有時候會用臺灣話跟我們溝通,但我爸會不高興,他認為在家里講方言是媽媽在背后罵他,因為他聽不懂所以不準講。當我在求學、就業(yè)時,不會講臺語也不礙事,但當上了里長就不一樣了,服務的范圍超越眷村,會接觸許多本省的老人,他們聽不懂普通話,我就得會說臺語。敢說,愿意說,講多了自然就會了。再就是學唱臺語歌,很多應酬場合都有卡拉OK,唱臺語歌也可以跟大家打成一片。北投這邊有許多的楓香樹,有著大量的熊蟬(黑色的大知了),夏天到了,孩子們都會用竹竿,在竿頭上綁個小網(wǎng)子到處抓知了,然后去頭去尾再把翅膀根腳摘掉,用竹簽串起烤來吃,也會拿回家加一些醬油辣椒醬炒來吃。而每一個年段都會有一個孩子王,總會帶著一大票的眷村小孩到處玩耍,到附近農家偷挖地瓜,回到村子的樹林,在地上挖個洞,撿一些枯樹枝生火,將地瓜丟到火堆里,再把泥土埋上,一個鐘頭以后,香噴噴的地瓜就烤熟了,好玩又好吃。眷村小孩因此產(chǎn)生了一些特質,他們適應力很強,膽子也很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