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勒與荒誕的生鐵軼事(2)

管理咨詢的神話 作者:(美)斯圖爾德


泰勒說,這個故事起源于1899年的春天,當時,伯利恒鋼鐵公司手頭上的“豬”太多了。這家公司擁有6千名員工、5臺鼓風爐以及一家在費城中部理海河延綿起伏的河堤上,延伸了1/4英里的機械工廠。它是美國經濟中的一家巨型公司。伯利恒鋼鐵公司生產了數(shù)千噸未加工過的“生鐵”。之所以稱之為“豬”,是因為這些重92磅的長方形生鐵條的兩端的表面刻有V形痕,在一些人看來,好像和豬的模樣有幾分相似。在被稱做“農場”的工廠的上方有一小塊土地,上面堆放著8萬噸的貨物,或者說大約2百萬頭“豬”,這些都是前幾年鐵價低迷時積累下來的。如今,在前一年秋天短暫而輝煌的美西戰(zhàn)爭引發(fā)的需求的刺激下,生鐵的價格高漲。這些生鐵條即將被裝到鐵路貨車上,發(fā)往市場。

由75人組成的一個工組負責將生鐵裝到貨車上,泰勒對他的聽眾說道。這是一種極其費力,會讓人渾身出汗,而且看起來非常愚鈍的工作:工人從地面上的生鐵堆中舉起重達92磅的生鐵條,上斜坡,把它堆放在火車廂內,喘著氣走下斜坡,每天這樣的過程要重復數(shù)百遍。但泰勒認為,這是一門有待發(fā)現(xiàn)的科學。就這樣,他構想出了一個或許可以被視為宣告現(xiàn)代管理科學誕生的問題:一個工人在一個工作日,能夠向車上裝載多少噸生鐵條?

在伯利恒鋼鐵公司總部,他仔細查閱了公司的賬簿,然后計算出工組中每個人每天的裝載生鐵量為12噸半。這是他們所能做到的最佳工作量嗎?泰勒一邊說,一邊搖了搖頭。那時,一般人或許只是問一下工頭他們是否可以做更多,要么,或許會基于直覺或“工廠傳統(tǒng)”作出某種大致的估計。這樣,這個問題可能就“憑經驗”解決了。泰勒說,要從處理生鐵的過程中提煉一門科學,第一步就是用基于定量觀察和受控試驗的精確分析,代替憑直覺辦事這種蠻不講理的做法。

泰勒管理新思維的核心在于,他認為人類所有的活動,不管有多么卑微,都可以通過縝密的分析加以改良。他說他一直以來的目標是找出“一種最佳方式”完成既定任務。在未曾被運用過的領域運用數(shù)學,是他所有著作的一個鮮明特征。他管理新哲學的精髓可以被濃縮至這樣一條準則:更聰明地,而非更辛苦地工作。

泰勒對定量分析的推廣隱含著管理焦點的一項基礎性改變,即從記賬轉向問責。正如經理人自此之后所領會的,分析的中心目的在于能夠理解并控制績效。至少與泰勒賴以成名的工時與動作(time-and-motion)研究同樣有用的是,泰勒為了將一個企業(yè)的財務數(shù)據(jù)剖析至其最低端的產品,而創(chuàng)建的成本會計(cost-accounting)方法。資本預算、財務控制、利潤分析以及現(xiàn)代管理信息體系中許多令人驚奇的分析方法,都可以追溯至泰勒所作的種種實踐。“如果你不能測量它,你就不可能管理它”,他是這句理應被視為管理咨詢首要箴言的最初提倡者。

 面臨管理生鐵業(yè)務這一挑戰(zhàn),泰勒召集了一隊被他稱做“大學生”的助理,并為他們配備了特別訂制的十進位秒表,然后將他們派往“農場”,從事針對生鐵搬運的試驗。他們的任務是測定一個工作日究竟可以裝載多少生鐵。很快,科學便帶著精確的答案回歸了。分析顯示,在恰當?shù)谋O(jiān)督下,一個工人每天可以裝載的生鐵量為47噸半,他承認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shù)字——幾乎是實際工作量的4倍,但是在科學面前無需爭辯(順便提一句,對助手們使用何種方法得出這個數(shù)據(jù)這一問題,不管是在關于其家中談話的書籍還是手抄稿中,泰勒都沒有提供進一步的描述。但是很明顯,對于這個刪節(jié),他的聽眾們并沒有表示出太多的關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