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我去都柏林參加一個會議,會議定在早上7 30開始,而會議的前一晚因有事耽誤,我留在了郊區(qū)。在10年前,當時都柏林的交通堵塞情況嚴重,為了不遲到,我一大早就開車出發(fā)去市里。結(jié)果提早過頭了,我到達都柏林市中心的時候還不到7點。
那天早晨的天氣很糟糕,狂風暴雨大作,雨傘在那種情況下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風把雨水刮到傘下,不知不覺中,打傘人的衣服就會變得濕淋淋的。我在市里的喬治亞廣場停好車,就坐在車上聽電臺廣播,以此來消磨開會前的余暇時間。
幾分鐘后,一棟大樓里的地下室的燈亮了。不久之后,一輛車停了下來,一個男子從車里鉆出來,雨水淋在他的身上。他打開車的后門,探身進去,抱出一個用衣服放在上面擋雨的物體,很明顯,他抱出來的是一個小孩。他急匆匆地抱著小孩往一個地方走,后來我才知道那邊有個托兒所。不一會兒,一個女人也從車里出來,抱著另一個小孩朝相同的方向走去。
我突然意識到,這只不過是夫婦倆送孩子們到托兒所的情景。
在那天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常常想起這一家子。我會想一些簡單的問題,他們什么時候起床才能在那個時候把孩子送到托兒所去?晚上他們又什么時候去接孩子?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里?什么時候吃晚餐?吃些什么?什么時候睡覺?那一天里他們倆相處的時間有多少?到周末的時候他們感覺怎樣?是筋疲力盡?還是開開心心?還是松了口氣?
還有更深層的問題浮現(xiàn)在我腦海里,父母們樂意做這些事情嗎?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孩子們長大后,記憶中的童年是什么樣子呢?父母記憶中孩子們的童年又是如何呢?21世紀的生活注定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嗎?
我想起了美國哲學家梭羅(Thoreau)的名言: 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無論何時,只要我一想到那個家庭,這句話就會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我很好奇,想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或者這種說法只是集體意識中的一種呢?終于有一天,我探究了梭羅那句話的始末,我認為他實際上是想說: 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并且心愿未了地死去。 直至今天,一想到這句話我仍然會感到脊背發(fā)涼。
為了那個家庭以及其他的所有家庭,我寫下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