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們的品味和收入各異,他們購買任意一種產品時愿意支付的價格,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烧\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所說,從長期來看,產品的價格不應當超過其生產成本。否則,盈利機會必會誘使競爭對手進入市場。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加,供應量也會增加,最終拉低價格,逼近成本。
可是,不同的買家為本質上毫無二致的產品和服務支付大不相同的價格,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它們似乎有違上述“沒有的免費午餐”原則。為什么其他賣家的競爭沒能把所有價格拉到同等程度呢?我們在第4章舉的例子會直接對這個問題做出解釋。眼下,我們不妨暫時這么說,在很多市場中,競爭的確把價格拉到了同等水平。
比方說,在有限的范圍內,黃金的售價,紐約跟倫敦一個價,賣給企業(yè)高管和賣給小學老師,也都是一個價。假設說,1盎司黃金在紐約賣800美元,在倫敦賣900美元。那么,有人可以在紐約買上1盎司黃金,轉手在倫敦賣掉,立刻就賺了100美元。“一價定律”(其實它就是“沒有免費午餐”原則的翻版)指出,兩座城市之間的黃金差價,一般不會超過兩地之間的運輸成本。
“一價定律”最適用于競爭極度激烈的日用品和服務市場。大致來說,在這些市場上,無數(shù)的供應商販賣著高度標準化的產品。黃金市場便是一個經典例子。黃金是高度標準化的日用品,而一旦出現(xiàn)盈利機會,新公司也相對容易打入這個市場。
強化“一價定律”的是套利(無風險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可能性。要買一磅標準食鹽,由于支付能力較高,富人或許比窮人愿意多給些錢??墒雏}的價格對所有人都一樣?!耙粌r定律”指出,任何試圖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錢的想法的供應商,都會給競爭對手創(chuàng)造出直接的獲利機會。即便賣家們聯(lián)手向富人們賣高價,窮人也會從中作梗。他們按窮人的低價買進食鹽,再把價格調得比鹽商賣給富人的鹽價稍微低些,轉手賣給富人,從中獲利。隨著想靠這種做法小賺一筆的窮人越來越多,差價也越來越趨近于零。
經濟學家的供求模型,本質上講的是無形的市場力量,決定著某種產品產量多少、售價幾何。對特定產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買它的一種尺度。換言之,它概述了人們購買該產品后,感覺自己獲得了多少利益。只要人們覺得物有所值,就會不斷購買一種產品。它的總體模式是:一種商品價格不斷上漲,需求量也就持續(xù)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