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始終不忘對這份財產(chǎn)的 追求。著名的典故“完璧歸趙”,講述了驚心動魄的故事:趙國得到了 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相換。趙國多少有些貪,遂派 藺相如前去以璧換城。藺相如同志到了秦國,示璧于秦王。秦王喜愛之極,愛不釋手,但沒有絲毫割城之意。藺相如大驚,臨危不亂,設(shè)法將 璧弄了回來,奉還趙國。說起來,這恐怕是歷史上有關(guān)玉的最大最驚險 的一宗交易了,“價值連城”說的就是此事。
“價值連城”給后人的感覺是:物件小價值高。大的東西說價值連 城恐無表現(xiàn)力,比如說天安門城樓價值連城,聽著就不如腰間的子岡牌 子價值連城震撼人心。所以說,財產(chǎn)觀是中國人游離玉德之外既實際又 庸俗的玉的觀念。
我第一次聽說子岡牌子有20年了。一位老者眉飛色舞地向我講述 子岡玉如何如何,十二分炫耀地向我展示了他腰間的幾代祖?zhèn)鞯摹皣?寶”。我當時詫異地看著這塊寸方的白玉.,費力辨識上面龍飛鳳舞的 詩文,唯“子岡”兩字清晰而無歧義。為此,我跑去故宮,看玉器館, 翻玉器書,才知子岡全名叫陸子剛,乃明末蘇州制玉大家,天下第一。 惜傳世之作可認定真品無疑的僅寥寥幾件,都在北京和臺北的故宮,而 且全是擺件,沒有佩件。換句話說,所有署有子岡款識的玉牌子都系后 人偽作。聽來十分悲涼,子岡牌子無一真品。其實仔細一想,亦可釋然,一 真若無有,全假即全真。凡達到乾隆一朝工藝的,凡夠上乾隆那個年代 的,理應算是真品。子岡已不再是人名,變成一個品牌。就像李寧牌運 動服,肯定不是李寧本人縫制的,事緣同理。
佩玉的習俗在古代文化觀及財產(chǎn)觀的支配下,歷朝歷代的文人雅 士、巨商富賈,以及庶民百姓,無不以佩玉為吉。故古人諄諄告誡:君 子無故,玉不去身。說的是作為謙謙君子,如沒有特殊原因,身上應該 隨時佩帶一塊玉。實際上,這是在提醒世人,牢記玉的品德,并成為你 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
成功男人的新標志
中央電視臺的《開心辭典》欄目受看的原因是問題越到最后越難, 圓臉的主持人常頻閃目光,出其不意提出些古怪問題,讓每個登臺者的 夢想不能成真。記得有一次,一位頗有學問的觀眾,連闖十關(guān)后,在五 選一時遇到難題:蕭墻是什么?在女兒墻、防火墻、影壁、馬頭墻、檻 墻等等中選擇正確答案??蓱z的智者在這要命的關(guān)口翻身落馬。然后, 主持人以師道尊嚴告知:蕭墻是影壁。
查一下《現(xiàn)代漢語詞典》,“蕭”只有兩個意思。一是當稀疏講, 如蕭索,蕭條,蕭瑟;二是姓氏。那么蕭墻的蕭當何講呢?以古漢語 中,最常見的是通假,通用和假借。蕭與肅通假,肅是嚴肅,莊重。 墻就是屏障。這就是說,蕭墻實際上就是屏風。這與影壁多少還有些 差 距。屏風在中國古家具中生命力最頑強。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大量使用 了。當時的中國人都坐在地上,若一屋子人中要表明主人的身份就需要 有一個中心,蕭墻就應運而生了。蕭墻(屏風)擺放在屋子中間,主人 背靠它,一是威嚴莊重,二也確實擋風。古人的房屋通風一定過好,吹 得厲害,誰也不是鋼筋鐵骨,使用屏風遮擋,一舉兩得。
有一個成語,大家熟知:禍起蕭墻。說的是內(nèi)部出了大亂子,不 堪收拾。這些年報刊上使用這句成語的頻率很高。因主人坐在屏風(蕭 墻)之前,屏風后面卻出了壞人,可見陰險之極。其典出自《論語》。
我們使用的家具中,只有屏風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考驗,在今天仍被 廣泛采用。早期的屏風為立屏,也叫落地屏,有點兒像大帽鏡。折屏, 也叫圍屏,出現(xiàn)得很晚,大約在明代才被廣泛采用。折屏的好處是面積 大,可隨意調(diào)節(jié),四扇、六扇、八扇、十扇、十二扇,乃至更多。古代 折屏沒有單數(shù)的,兩扇的是日本折屏。
屏風的生命力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應用。古人沒有電,屋內(nèi)光線不好, 故大量聚會常在院中舉行,把屏風抬至院中,有了視覺中心,主人在此 招待親朋,會見下屬,暗含一種無形的尊嚴。讀者可以注意一下國家領(lǐng) 導人的各類外事活動,屏風不可或缺。2003年7月中旬,佳士得拍賣公司春拍在香港推遲舉行。一架十二 扇百寶嵌大折屏赫然矗立在香港置地廣場大堂。聚光燈下,名模顯貴, 豪商巨賈,無論何種心態(tài),在此屏風面前都可用四字概括: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