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節(jié):名家十五講(49)

北京大學愛心講堂十年精華:從心開始 作者:美妙


第三,尊老。儒家的孝不限于父子關系,還適用于家族親戚之間。如 《禮記·坊記》提出“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主張“入則孝,出則 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自漢 代以來,儒家的尊老、愛老、養(yǎng)老的倫理觀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風行于社 會?!袄衔崂弦约叭酥稀?,成為人們奉行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孝 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來,至少要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稱得上是“孝”。以這種標準 來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難名副其實了。一些在古人看來 是孝敬父母的起碼要求和必備禮節(jié),在現(xiàn)代許多年輕人眼中無異于“天方夜 譚”。實地訪談的結果表明,要使兒女總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即“愉色 婉容”,已經(jīng)很難做到了。至于子女偶爾不高興向父母發(fā)點脾氣,在一些家 庭中已成為“家常便飯”。而這些老人卻只是默默忍受了,總覺得比起那些 “不肖”子孫而言,自己的兒女已經(jīng)做得不錯了。

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親觀念尚且如此,一般社會大眾、特別

是農(nóng)村子女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就可想而知了。對這一點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的調

查,但翻開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報刊,親生兒女(兒媳)打爹罵娘、遺棄侮辱父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講

母、視父母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隨處可見,許多老人凄涼悲苦的生活活生生 地展現(xiàn)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這與中國儒家倫理歷來倡導的養(yǎng)親、尊親、 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人上千年的孝親觀念的衰退

其一,對傳統(tǒng)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視了傳統(tǒng)孝親觀念中的合理成分。中 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 間,孝道連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們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與危害。不可否認,傳統(tǒng)孝親觀念是在重視閱歷和經(jīng) 驗的農(nóng)耕社會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受 到宗法等級制度的深刻影響,“孝”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宗法等級 色彩,有許多愚忠愚孝的內容和阻礙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因素,如“三年無改于 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 為大”、“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等。但是,應當明確的是, 這些消極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同時,對儒家經(jīng)典中的某 些論述,也不能作斷章取義的曲解。由于一些人對傳統(tǒng)孝道良莠不分的批 判,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在當代社會產(chǎn)生了不良后果。

其二,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淡化了子女養(yǎng)親敬親的義務感。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尤其是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一些人的個人主義、 功利主義等思想意識急劇膨脹,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 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生產(chǎn),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 敬老觀念日漸淡薄,甚至骨肉至親也不喜歡家中有隨時需要照顧的老人同 住。只有極少數(shù)需要老媽媽幫忙看家、煮飯、洗衣服、帶孩子的,才愿意與 老人同住。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錢,不構成子女的負擔,兒女才樂意與他們同

從心開始:北京大學愛心講堂十年精華 住,親自奉養(yǎng)。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與兒女,沒 有父母,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yǎng)扶助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這不但破 壞了家庭的友愛和睦,給父母在經(jīng)濟上造成極大困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痛 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敬老傳統(tǒng)。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 中把儒家的“必養(yǎng)且敬”的孝子標準簡化為“必養(yǎng)”了。具有諷刺意味的 是,當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打爹罵娘、不顧父母之養(yǎng)等“大逆不道”的現(xiàn)象 時,那些尚能贍養(yǎng)父母的人就成為了“孝子”。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能夠受 到子女贍養(yǎng)照顧的老人們那種“知足常樂”的心情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