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萌芽(5)

晚清民國大學之旅 作者:李子遲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圣約翰大學曾將學校遷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與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等4校組成上海聯(lián)合基督教大學,但后來又于1940年遷回原校址。學校的辦學經費除來自學費收入外,也有教會和其他社會捐款。

圣約翰大學的校訓初為“光與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圣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校友,都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過重大影響,知名校友包括顧維鈞、林語堂、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榮毅仁、劉鴻生、鄒韜奮、嚴家淦、經叔平、貝聿銘、周有光、成幼殊、黃金祺、陳成達、何占春、曾楚霖、潘序倫、施肇基、王正廷等。他們大多出身顯要、富裕家庭,成就則遠超父輩。

1950年12月,圣約翰大學正式宣布與美國圣公會脫離關系。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她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今并入復旦大學)。

1967年,臺灣的圣約翰大學校友為延續(xù)圣約翰精神,原本打算在臺灣復校,但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政策的影響,私人僅能開辦??茖W校,遂成立新埔工專,目前已升級為圣約翰科技大學,未來將恢復為圣約翰大學,成為綜合性大學,輝耀昔日圣約翰的光芒。

此外,圣約翰校友得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支持,于該校建立專為研究生而設的圣約翰學院。據(jù)上海圣約翰大學校友沈鑒治所言,雖然母校不能在中國大地上重現(xiàn),但這已是復校的第一步,故這所學院得到了不少校友支持。

林語堂的慨嘆

后來,林語堂回憶起自己在圣約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時說道:

“我很幸運能進圣約翰大學,那時圣約翰大學是公認學英文最好的地方。由于我刻苦用功,在圣大一年半的預備學校,我總算差不多把英文學通了,所以在大學一年級時,我被選為ECHO的編輯人而進入了這個刊物的編輯部。我學英文的秘訣就在鉆研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上。這本英文字典,并不是把一個英文字的定義一連串排列出來,而是把一個字在一個句子里的各種用法舉出來,所以表示意思的并不是那定義,而是那片語,而且與此字的同義字比較起來,表現(xiàn)得生動而精確;不但此也,而且把一個字獨特的味道和本質也顯示無遺了。

作家林語堂故居

“我在圣約翰大學將近二年級時,學校又增加了一塊私產,與原校產相接,有喬木,有草坪,極為美麗。我就在此美麗的環(huán)境中度過愉快的時光。倘若說圣約翰大學給我什么好處,那就是給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學,是不會得到的。我學打網球,參加足球校隊,是學校劃船隊的隊長。我跟從夏威夷的男生根耐斯學打棒球,他教我投上彎球和下墜球。最出色的是,我創(chuàng)造了學校一英里賽跑的紀錄,參加了遠東運動會,只是離獲勝還遠得很。學校當局認為這種經驗對我很有益處?!?/p>

但這個學校也有明顯的問題,即教會學校的只重視英語和西方文化,卻忽略了中文和中國文化。林語堂感嘆地說:“我曾經說過,因為我上教會學校,把國文忽略了,結果是中文弄得僅僅半通。圣約翰大學的畢業(yè)生大都如此。……不僅是我的學問差,還有我的基督教教育性質的影響呢。我過去受限制不得看中國戲,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從中國戲里得以知道中國歷史上那些名人的?!?/p>

林語堂(1895~1976),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作家。福建龍溪(現(xiàn)福建漳州)人。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院長,寫雜文,并研究語言。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作《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長篇小說《京華煙云》,此外還有《蘇東坡評傳》等著作。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文會館/廣文學堂創(chuàng)建

齊魯大學是1904年至1952年在中國山東省辦學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當年外國人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14所教會大學之一。她由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等3國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共同籌款聯(lián)合開辦,其前身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1904年由濰縣廣文學堂、青州共合神道學堂和濟南共合醫(yī)道學堂合并而成。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齊魯大學的淵源可上溯到19世紀60年代,是由最初的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教會學校,經過長期經營擴充,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大學之一。齊魯大學最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

雖然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同處在山東,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也就是1901到1949年,這兩所著名大學的關聯(lián)并不多。齊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大學,與山東大學是兩所不同性質、不同風格、不同命運、相互獨立的大學。與山東大學相比,齊魯大學的歷史要悠久和復雜得多。齊魯大學校長、畢業(yè)于美國哈佛的劉世傳曾不無自豪地說:“正如我的另一個母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大學一樣,齊魯大學是中國最老的大學,絕對沒有一個中國大學能在這一點上趕上齊魯大學!”

齊魯大學樓房

所以也有人認為,真正中國最早的大學應該是齊魯大學,而不是圣約翰大學。

19世紀60年代,來自美國北部的美北長老會在山東登州府城(今蓬萊)建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個傳教基地(后來山東省一直是美北長老會在華最重要的傳教區(qū))。1864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1836~1908)來到登州(今蓬萊),在城里一所叫做觀音堂的破廟里辦起了免費義塾,起名為蒙養(yǎng)學堂;1872年取“以文會友”的意思,學堂正式定名為文會館。登州文會館是中國境內最早的現(xiàn)代高等教育機構,這是齊魯大學的重要萌芽和發(fā)端。

文會館大學部的課程主要有兩大類:圣道文學、天化格算。具體是:四書五經、策論經義、中國史記、萬國通鑒、福音合參、天道溯源、省身指掌、救世之妙、是非學、心靈學、富國策;圓錐曲線、微積分、天文學、代數(shù)學、地理學、地理志、地石學、測量學、數(shù)學、化學、樂法、體操。在教學實驗設備方面,鍋爐、蒸汽機、柴油機、電動機、發(fā)電機、銑床、電鍍設備、磨光機、螺絲機,化學藥品、瓦斯燈、燒焊用具、各種電池、顯微鏡、望遠鏡等一應俱全。當時在整個中國也沒有幾處設備這么先進、齊全的學校。也正是在登州文會館時期,狄考文和教師鄒立文合作,最早將阿拉伯數(shù)字引入中國。

在山東省傳教的另一個重要差會是英國浸禮會。1875年,英國浸禮會將傳教基地從煙臺遷到青州。1884年,在青州創(chuàng)辦了一所廣德書院。義和團運動之后,英國浸禮會和美北長老會決定合辦大學。1902年在青州開會,通過合辦“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決議,將文會館與英國浸禮會在青州辦的廣德學堂合并,取兩校名的頭一個字,起名為廣文學堂,后稱廣文大學,首任校長為柏爾根。

所以,如果說文會館是一所大學的話,則她(即后來的齊魯大學)就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如果文會館不算是正式的大學,廣文學堂才是正式的大學,則圣約翰大學才是中國最早的大學。

1890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濟南設立教會醫(yī)院,附設醫(yī)道學堂。1906年青州醫(yī)道學堂并入,稱為濟南共合醫(yī)道學堂。

1904年,廣文學堂校址遷至濰縣東郊樂道院,與青州的神學堂、濟南的共合醫(yī)道學堂并列,分別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文、理、神學、醫(yī)學等4科。

1908年,英國傳教士卜道成,在濟南老城區(qū)西南南圩子外,名為永租實為強行購置土地545畝,開始籌建大學,到1911年校舍落成并招收新學生,這就為日后結束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四科三地的局面打下了基礎。濟南當局為方便學校和已建醫(yī)院的交通往來,在南圩子城墻上新辟城門一座,稱為“新建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