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萌芽(2)

晚清民國大學之旅 作者:李子遲


到20世紀30年代,在校長鐘榮光的努力下,嶺南大學已發(fā)展成為一所設有文、理、工、農(nóng),醫(yī)、商等學科的著名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弟子遍及全球,在海內(nèi)外具有廣泛影響,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學互相承認學歷。

此后,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于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1953年,在全國院系調(diào)整中,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并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

1987年12月,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jīng)國家教委批準成立,成為一所獨立的商學院。該校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校訓,銳意進取,致力于教育國際化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以行動實踐“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嶺南傳統(tǒng)。

(11)自強學堂是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3年,為培養(yǎng)“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創(chuàng)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她揭開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后成為武漢大學的前身。

張之洞(1837~1909年),原籍直隸南皮(今屬河北),生于貴州,同治二年(1863)探花,曾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并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后期轉(zhuǎn)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對清末教育有很大影響。在張之洞的領導下,湖北教育通過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qū)I(yè)、由省城向州縣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地區(qū)性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其教育規(guī)模和質(zhì)量在當時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qū)先后成立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nóng)務學堂、工藝學堂等。

湖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自強學堂

此年11月29日,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他認為:“蓋聞經(jīng)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學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方言”即今“外語”之意)、算學、格致、商務4門,專門培養(yǎng)外語和商務人才。每門招生20人。其方言齋前身為1891年張之洞建立的專修商業(yè)外語的方言商務學堂。

1896年7月,鑒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教訓,自強學堂改訂章程,調(diào)整學科門類設置,強化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算學改歸兩湖書院;格致、商務不再單獨設門,只作為課程附列其中。 同時設有譯書局,并入創(chuàng)辦于1892年的礦務、化學學堂,開創(chuàng)自然科學專門教育。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4門,每門招生增至30人,1898年增加東文(日語),共計5門。

1902年,自強學堂由三佛閣遷至東廠口,同時改名為方言學堂。根據(jù)1904年 1月,張之洞等人上奏并得到清政府認可頒行的《 奏定學堂章程 》中《 各學堂獎勵章程 》文件的規(guī)定,湖北方言學堂為“程度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方言學堂不設總辦。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張之洞從1893年創(chuàng)始一直負責到1907年。

1911年3月,辛亥革命前夕,新任湖廣總督瑞征認為學堂“風氣不端”,湖北提學使王壽彭認為經(jīng)費無法支持,遂以教育經(jīng)費緊張為由強令該校停辦,校產(chǎn)交武昌軍官學校使用。

(12)1894年清政府批準建立的北洋醫(yī)學堂,1915年改名直隸公立醫(yī)學專門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河北醫(yī)學院。1995年,河北醫(yī)學院與河北中醫(yī)學院等校合并組建為河北醫(yī)科大學。

(13)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杭州知府林啟利用普慈寺創(chuàng)辦求是書院。這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其最初仍是中國傳統(tǒng)書院,并不能列入大學之列,但她是浙江大學的源頭。求是書院舊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大學路3弄5號。

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元至正年間重修,明毀,清光緒十五年至十七年間(1889~1891)重建,殿宇規(guī)模宏大,為東城梵剎之冠。利用普慈寺創(chuàng)辦的求是書院,寺大殿作為書院辦公室;殿后有東西兩齋,為學生教室和宿舍。校園占地頗廣,鬧中取靜,環(huán)境優(yōu)雅,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學府,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書院以振興中華、御侮圖強為辦學方針,注重實學,反對科舉,在教授數(shù)、理、化等課程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國文教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強意識,造就出了浙江第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人才,如邵飄萍、陳獨秀(皖籍)、許壽裳等。書院屢經(jīng)更名,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稱“浙江求是大學堂”,翌年改稱“浙江大學堂”。

書院舊址現(xiàn)僅存原普慈寺大殿,坐北朝南,面寬5間,通面闊2215米,總進深184米,單檐歇山頂,七架抬梁式帶前后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間四攢,次間三攢,稍間一攢。翼角起翹,有卷棚頂前檐廊,施石質(zhì)方柱,每開間內(nèi)柱二攢斗栱、牛腿等雕飾獅子戲珠等圖案,形象生動。大殿用材講究,雕飾精美,既是晚清比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又是中國近代教育的紀念地,系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1897年由曾經(jīng)美北長老會創(chuàng)辦的育英義塾改名育英書院,1914年成為著名教會大學之江大學,她也是后來浙江大學的一個重要源頭。

(14)杭州知府林啟于1897年創(chuàng)建的杭州蠶學館,是我國最早的興學教育機構之一;1964年定名浙江絲綢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今為浙江理工大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