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訓六:
“天下為公”是孩子生活的必修課。
假期是孩子、教師和家長最具夢想的期待。孩子這么長的時間待著不用上學,要怎樣去安排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也一直是家長們最具挑戰(zhàn)的課題。出于各自對孩子的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中美家長的觀念有所不同。2009年6月,我就“今年暑假怎么安排孩子生活”為題,對100位中國家長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是:安排孩子補課占35%,帶孩子旅游、返家鄉(xiāng)占29%,在家里做作業(yè)占21%,參加體育活動占6%,幫家庭企業(yè)或做家務(wù)占5%,做公益活動占2%,不知道怎么安排占2%。那么,美國的家長是怎么選擇的呢?請看美國家庭范學德在《活在美國》中對子女暑假生活的描述,現(xiàn)摘要整理如下。
暑假片段之一:花錢讓孩子去學習社會服務(wù)
6月9號那天,兒子和女兒所在的學校就開始放暑假了,假期兩個半月,這么長的假期,如何安排是個大難題。
學校沒有留一篇作業(yè),于是我們選了YMCA的暑期學校。這所學校的時間表是從星期一到星期五,9點上課,下午4點放學。如果父母有事,也可以早點送去晚點接走。費用是一個星期140美金。
每天的活動不一樣,游泳啊、野餐啊、打球啊、漫步啊,這些節(jié)目都必不可少。但這個暑期學校最有特色的是社會活動。YMCA最初是由基督徒創(chuàng)立的,面向青年人,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大眾體育活動中心。兒子高興的就是參加這些社會活動。
下面是這一周的活動表格:參觀銀行,參觀警察局,學做面包,到醫(yī)院去照料病人,到湖邊去清理臟物,并且,自己承包一段海灘,以后經(jīng)常來這里清掃垃圾。
昨天上午,是我那上了七年級的兒子參加的第一次活動,到“麻雀之屋”去拔雜草。兒子告訴我,他們開了好長時間的車才到那個“麻雀之屋”,工作就是幫助那家人整理院子。他說,這家房子不大,但還不錯。它是一家人獻出來的,給那些失去工作又沒有自己的房子的人住,每次住兩年,現(xiàn)在住的是一家黑人。房主不但讓這家黑人住在那里,不用交房費,還答應(yīng)要幫助他們找工作。
暑假片段之二:運動場上的快樂
美國的中小學生在暑期中會參加許多不同的體育活動,我女兒今年開始學網(wǎng)球。
飯后,她拿上網(wǎng)球拍,跟我上車,開車10分鐘就到了網(wǎng)球場。
網(wǎng)球場屬于一個公園,在一片大草坪的東北角上。這個草坪有二三十畝地大,西南角是一個棒球場。隔了一條路,還有一個同樣大小的草坪,有三個棒球場。
女兒進了網(wǎng)球場,有七八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和她一同學網(wǎng)球。教練是一個退休的老頭,肚子挺大的。
我朝西面仔細看,大草坪上,有四組孩子正在學足球,每一組都有十來個孩子,男女都有。孩子們穿得五顏六色,而教練的衣服則一律是黃色的,很顯眼。人群最少的那組,只有六個小孩,看樣子,也就是兩三歲大小。他們用的足球也是最小的那種,慢慢地把球踢來踢去。他們的教練在一個勁地喊:“好!非常好!”草坪的邊上,幾位男士和女士坐在自帶的椅子上,正開心地看著。一位白胡子的長者,拿著個攝像機,對準了那群最小的孩子一個勁地錄像。
看一個教練正笑嘻嘻地和孩子玩,我問他:“你多大歲數(shù)了?”他說:“二十?!碧炷?,我還以為他三十呢。小伙子的右腿肚子上,紋了兩個漢字:不怒,豎排著的。
暑假片段之三:小孩是怎么出生的
我一邊開車,一邊問兒子今天都干什么了。
兒子說,我們先去醫(yī)院,就是醫(yī)療中心,離咱們家不遠,也在這個鎮(zhèn)上。我們先被帶到生小孩子的地方,然后來了一個醫(yī)生,告訴我們小孩子是怎么生出來的。有的學生問,孕婦為什么愿意吃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醫(yī)生說,也許是她們的胃口突然變了。護士還把小嬰兒推到我們前面,讓我們隔著玻璃窗戶看,好可愛呀,像小貓崽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