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道理,我們在日常交際中,對人對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慍。
哥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曾經(jīng)對他的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這位評論家在哥德面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哥德卻克己忍讓,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讓到一旁。哥德的忍讓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清朝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jù)說當(dāng)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fā)生了爭執(zhí)。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yù)。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dǎo)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母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讓三尺。葉家見后,也主動退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
容與忍往往是統(tǒng)一的。這不是懦弱,而是以退為進,在容忍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退一步才能更好的進一步
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前,他接到來自好朋友畢萊士的一封信,請達爾文為自己寫的文稿做個審定。達爾文在看了朋友的稿子之后覺得異常為難,因為這個文稿的研究結(jié)論與自己的《物種起源》一書實在是太接近了。達爾文和畢萊士是多年的好朋友,而這兩部稿子無論是誰先發(fā)表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一邊是多年的友誼,一邊是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的稿子,達爾文很為難。有人勸達爾文,趕緊把自己的書出了。但是達爾文選擇了友誼,打算把自己的書稿毀了。畢萊士知道后很受感動,堅決阻止了達爾文毀書的行動。這件事一經(jīng)傳出,大家都稱贊達爾文的大度,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達爾文以及他的《物種起源》。
其實,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適當(dāng)?shù)赝艘徊绞峭耆梢缘?。朋友之間相識講的就是一個緣分,應(yīng)該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為對方的態(tài)度有變化或過錯,自己也一定要以相同的方式回敬。始終保持對對方的友好態(tài)度,對方也能意識到你的"付出"。一個卡車司機跑長途,車子途經(jīng)一個小村莊時,一個中年農(nóng)婦突然小跑著橫穿馬路,大卡車來了個急剎車,差點兒撞著農(nóng)婦。那農(nóng)婦頓時火冒三丈,沖到駕駛室對司機開始沒完沒了地漫罵。司機沒有還嘴,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吸著,聽農(nóng)婦從"小罵"上升到"大罵"。一支煙吸完,趁農(nóng)婦喘口氣的工夫,司機終于開口了:"如果我剛才剎車晚了,把你軋死了,這會兒你還能罵嗎?"農(nóng)婦想想有理,便不罵了。
看,退一步其實很簡單,你覺得你有理,別人說你一句,你回十句,只能激化矛盾,到時候即使你確實有理,也沒有用了。要時刻記得這一點:當(dāng)你非要和別人較真的時候,要想想自己會不會得到同樣的回報。
上初中的方杰放學(xué)后氣沖沖地回到家里,進門后便使勁兒地把門關(guān)上。他的母親正在廚房里干活兒,看到方杰生氣的樣子,就把他叫了過來,要和他聊聊。
方杰不情愿地走到母親身邊,氣呼呼地說:"媽媽,我現(xiàn)在非常生氣,李強居然在背后說我的壞話。"方杰的母親一邊干活,一邊靜靜地聽兒子訴說。方杰說:"李強讓我在朋友面前丟臉,我現(xiàn)在特別希望見到他的時候和他吵一架,希望他遇到倒霉的事情!"
他母親走到墻角,找到一袋木炭,對方杰說:"兒子,你把前面掛在繩子上的那件白襯衫當(dāng)做李強,把這個塑料袋里的木炭當(dāng)做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襯衫,每砸中一塊,就象征著李強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們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會是什么樣子。"